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娱乐 >

入学影史 | 中国电影史中的团体和机构

2023-05-29 17:40作者:147小编娱乐 0人已围观

摘要1922年,《张欣生》,张石川导演,郑正秋编剧,长故事片探索;1923年,《孤儿救祖记》,张石川导演,郑正秋编剧,标志中国民族电影...

原标题:入学影史 | 中国电影史中的团体和机构

一、导语

中国电影历史上,电影机构、团体的出现与活跃伴随着整个百余年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从尝试时期的亚细亚影戏公司到显赫一时的明星影片公司,都为中国电影发展贡献了力量。今天导筒入学带你梳理中国电影史中有哪些会考察的机构和团体。

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

基本信息:

1909年,美国商人布拉斯基成立于上海

1912年,转让给另一个外国商人依什尔。1914年,一战爆发,德国胶片来源断绝,歇业,中国故事短片的尝试暂告一段落。

创办历程/创作特征:

尝试时期1905-1923

在内地和香港两地拍片,拍摄了具有一定情节内容的《不幸儿》《偷烧鸭》 (1909)等影片;

1913年,和新民合作,拍摄《难夫难妻》,中国最早的短故事片,中国故事片摄制的开端;

影史地位:

中国最早的制片公司

上海新民公司

基本信息:

1913年,由张石川、郑正秋等在上海成立,承接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业务。

创办历程/创作特征:

尝试时期1905-1923

1913年,《难夫难妻》,中国最早的短故事片,中国故事片摄制的开端,影片完成后停办。

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上海)

基本信息:

中国私营电影制片机构

1917年,商务印书馆开始拍摄电影1918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成立1927年,停办;

创办历程/创作特征:

尝试时期1905-1923

新剧片 (短故事片) ,主创:陈春生、任彭年打闹滑稽剧:《死好赌》《得头彩》警世趣片:《猛回头》《《李大少》;倡导电影的教育内容,但传达的是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

神怪和武打内容:《清虚梦》(改自聊斋中的《崂山道士》)《车中盗》(改编自美国侦探小说)

非故事片

风景和教育片,开风景片与科教片之先河 ,《西湖风景》《北京风景》“时事片“,即新闻纪录片;《国民大会》

戏曲片

《天女散花》,梅兰芳主演;1920年,《春香闹学》长故事片

1923年,《孝妇羹》《荒山得金》《莲花落》取材于传统小说或戏曲,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其教育核心为传统伦理;评价:思想内容上过于认同传统的伦理规范,文化取向保守,与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文化环境不协调。布景、服饰、道具上又过分欧化,导致了内容与形式的明显分。

1921年,《阎瑞生》,任彭年导演,杨小仲编剧,长故事片开山之作;

影史地位:

成立意义

1.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资本开办的第一家电影机构,是民族资产阶级把电影作为事业来办的开端;

2.建造了中国第一个摄影棚,开创了规模性经营 ;

3.制定了明确的制片方针,要求电影为教育服务,要有文化品位和爱国内容4.出品片种多样,丰富了中国电影片种。

上海影戏公司

基本信息:

1920年,但杜宇创办,家庭式经营;

1926年,与明星、民新、神州、大中华百合组成六合影片营业公司;

1931年,并入联华,次年退出

1934年,改组为上海有声影业公司

1937年,抗战爆发后歇业。

创办历程/创作特征:

尝试时期1905-1923

艺术化倾向

《海誓》,但杜宇导演,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之一1922年,1923年,《古井重波记》,但杜宇导演;

探索时期1923-1927

继续艺术化,故事情节简单,追求银幕造型,讲究构图与光线,并从中寻索美感《重返故乡》 (1925)《小公子》 (1925)但杜宇导演,《弟弟》 (1924)《杨花恨》 (1925)史东山导演,

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2

古装片

1927年,《杨贵妃》,但杜宇导演,遵循史实,保持其艺术片特色;神怪武侠片

1927年,《盘丝洞》,但杜宇导演 ;

《媚眼侠》《美人岛》《万丈魔》 (1928)(1930年),依旧追求美感

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

基本信息:

1922年,由张石川、郑正秋、郑鹧鸪、周剑云、任矜萃在上海创办。其兼具同仁性质与股份制,具备现代性。

创办历程/创作特征:

尝试时期1905-1923

、张石川拍摄的滑稽短片等商业性影片1922年,《劳工之爱情》,张石川导演,郑正秋编剧,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创作趋于成熟;

1922年,《张欣生》,张石川导演,郑正秋编剧,长故事片探索;1923年,《孤儿救祖记》,张石川导演,郑正秋编剧,标志中国民族电影的基本确立;

探索时期1923-1927

社会片

体制运营:《孤儿救祖记》之后扩大招股、增加投资、自建摄影棚、增添设备;制片方针:从张石川提倡的“处处唯兴趣是尚”的“趣味”,改为郑正秋提倡的“营业主义加一点点良心”的“正剧”

人才引进:包天笑、洪深

1.张、郑为代表的明星出品的主色调:

主题

批判遗产制度和其他封建习俗:《玉梨魂》《好哥哥》《最后之良心》《苦儿弱女》《小朋友》

描写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上海一妇人》《盲孤女》 ;

2.包天笑的编剧:

引入通俗文学,丰富了明星的创作面貌;(此前的《玉梨魂》已经开始引入)编剧作品《空谷兰》《良心复活》

3.洪深的编剧 :

《申屠氏》 (1925年) ,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 (无成片)洪深的创作大多为爱情题材、市民生活题材。

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2

古装片和神怪武侠片

与联华、天一三足鼎立

重回人间俗世题材,同时探索有声片

1931年,《歌女红牡丹》,张石川导演,洪深编剧,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歌唱配音片 ;《啼笑因缘》,张石川导演 ;1932年。

变革时期1932-1937

转变作风,率先吸收左翼电影人,开拍摄反映现实题材影片的风气之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成立前期,1932年,夏衍、钱邮、郑伯奇加入“明星”,成立党的电影小组,最早接纳左翼作家进入电影界;

《狂流》,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是最早问世的左翼影片,标志着“中国电1933年,影新时代“;

1933年,《春蚕》,改编自茅盾的同名小说,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第一次将新文学作品搬到银幕上,实现了电影与新文学的结合,开辟中国新文艺电影之路,创造电影散文化的纪实性风格

1934年,夏衍、钱杏邮等退出后,重回市民趣味商业片,直至国防电影时期才有所改观;

1934年,《姊妹花》,郑正秋编导;

1935年,《劫后桃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

1936年,《新旧上海》,洪深编剧,程步高导演 ;

同时不得不接受国民党政府指定的软性电影剧本,如《永远的微笑》(1936)国防电影运动阶段,

1937年,《十字街头》,沈西芬编导 ;

《马路天使》,袁牧之编导 ;1937年,

非常时期1937-1945

1937年,毁于战火。

影史地位:

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制片公司之一,左翼电影运动的重要阵地。鲁创办《明星》等杂志和明星影戏学校,是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史上经营时间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民营影片公司。

香港/上海民新影片股份公司

基本信息

1923年,黎民伟、黎北海等人在香港创办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

1926年,迁至上海,家族+合伙形式;

1926年,与明星、上海影戏、大中华百合、神州组成六合影片营业公司 ;1930年,并入罗明佑的华北电影公司/联华;

1936年,联华业绩下滑,重新独立出来;

创办历程/创作特征

尝试时期1905-1923

1925年,《胭脂》,香港第一部长故事片

探索时期1923-1927

制片上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关怀和艺术追求,制片态度严肃,宗旨“务求其纯正,出品务求其优美”,力图将中国介绍给欧美;聘请欧阳予倩和侯曜为主创;

1926年,《玉洁冰清》,卜万苍导演,欧阳予倩编剧;

1926年,《三年以后》,欧阳予倩编导 ;

1926年,《和平之神》,侯曜编导,问题剧,反对军阀内战,呼吁和平

1927年,《天涯歌女》,欧阳予倩编导;

1927年,《海角诗人》侯曜编导,灵肉冲突;

一大特色:黎民伟的纪录片,记录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 ;

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2

1927年,《西厢记》,黎民伟、侯曜导演,侯曜编剧,上乘古装片;1928年,《木兰从军》,侯曜编导,上乘古装片;

1929年,与联华合作拍片

1930年,并入联华,“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明智、挽救影业”;且提出“复兴国片、改造国片”的国片复兴运动;

影史地位

香港电影之父的黎民伟创办的中国早期电影制作公司。

长城画片公司

基本信息:

1921年,由梅雪侍、刘兆明等海外侨民创办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

1924年,迁至上海。

1930年,歇业。

创办历程/创作特征

探索时期1923-1927

制片上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关怀和艺术追求,制片态度严肃,其初期的制片宗旨,申明决不“为名利而摄制诲淫海盗的影片,贻害社会,玷辱国家”。并主张在每部影片中提出一个中心问题,以“移风易俗、针砭社会”。

带有现代气息的问题剧-侯曜

1924年,《弃妇》,李泽源、侯曜导演,侯曜编剧,讨论妇女职业问题1925年,《爱神的玩偶》,侯曜、梅雪侍导演,濮舜卿编剧,讨论婚姻问题1925年《摘星之女》,李泽源、梅雪侍导演,侯曜编剧,讨论恋爱问题;

1925年,《春闺梦里人》,李泽源、梅雪侍导演,侯曜编剧,非战问题;

《一串珍珠》,李泽源导演,侯曜编剧,取材自莫泊桑的《项链》,讨论家1926年庭问题;

1926年,《伪君子》,侯曜编导,社会问题剧;

长城派初期作品叙事特征上受外国戏剧影响,人物设计简单,接近舞台剧风格,附着在人物身上的主题显得抽象。人物关系借助内心情感变化来展示戏剧性冲突,对观众知识水平有所要求;相较于郑正秋的改良方案,侯曜的结局更为激进,影响一般观众的接受与认可。

问题剧在市场失利后,转向拍摄商业片1926年,《乡姑娘》《苦乐鸳鸯》等

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2

1927年,《哪吒出世》,长城第一部古装片,投入到武侠神怪片的浪潮;1930年,《江南女侠》,杨小仲编导,最后一部。

影史地位

是中国电影史上 第一家真正的专业电影制片公司摄制出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1926,万式兄弟)

神州影片公司

基本信息

1924年,汪煦昌、杨乃庆等创办于上海。

1926年,与明星、民新、上海影戏、大中华百合组成六合影片营业公司。

1927年,歇业。

创办历程/创作特征:

探索时期1923-1927

制片上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关怀和艺术追求,制片态度严肃,反对粗制滥造之风。追求潜移默化的艺术效果、强调含蓄的艺术表达方式。

以描写情感见长,多写男女之情

1925年,《不堪回首》,裘芭香导演,陈醉云、裘芭香编剧 ;

《花好月圆》,裘芭香导演,陈醉云编剧;1925年,

1926年,《难为了妹妹》李萍倩导演,万籁天编剧

缺陷:因为作品本身的“高雅”而脱离群众,与市民观众的审美趣味间存在距离,受众面较窄,只得到知识分子和学生的认可,因而其“潜移默化”的制片方针也没能走多远,1926年便加入商业混战,1927年退出影界长城派与神州派较多受到西方艺术思想的影响,审美趣味上偏于高雅,远不如明星的社会片那样能够贴近中国现实社会生活。

⼤中华百合影⽚公司(上海)

基本信息:

1925年成⽴,由1924年冯镇欧创⽴,陆洁、顾肯夫、⼘万苍为主创的⼤中华影⽚公司与吴性栽创⽴,朱瘦菊、管海峰为主创的百合影⽚公司合并⽽成,合并后吴性栽、冯镇欧出任董事,朱瘦菊出任总经理。

1926年,与明星、⺠新、上海影戏、神州组成六合影⽚营业公司。

1930年,并⼊联华影业公司。

创办历程/创作特征:

探索时期 1923-1927

合并前,⼤中华制⽚欧化,百合拍摄了鸳鸯蝴蝶派影⽚;

合并后,原属⼤中华的创作⼈员继续欧化道路,原属百合的朱瘦菊继续拍摄⿊幕影⽚和迎合市⺠趣味的影⽚;

原因:上海的社会现状,经济上的依附直接影响到⽂化上的认同;主创们(顾肯夫、陆洁、陈寿荫、王元⻰)⼤都接受⻄式教育,在制⽚上倾向“欧化”;

1924年,《⼈⼼》,顾肯夫、陈寿荫导演,陆洁编剧;

1925年,《战功》,陆洁、徐欣夫导演,陆洁编剧;

1925年,《⼩⼚主》,陆洁导演,王元⻰编剧;

1926年,《探亲家》,王元⻰编导;

欧化不仅仅是布景⻛格问题,更是⺠族的⾃我认识问题;

鸳蝶派

原百合主创,继续之前制⽚道路,从鸳蝶派⼩说、传统戏曲和⼩说等中寻找素材;

《采茶⼥》1924《⻢介甫》1926

商业竞争时期 1928-1932

古装⽚

1927年,《美⼈计》,朱瘦菊编剧,陆洁、王元⻰、朱瘦菊、史东⼭导演,⾼成本⼤制作,该时期少数上乘之作。试图拍成⼀部真正意义上的历史⽚。

武侠⽚

制作带有⼀贯的欧化倾向,唯《王⽒四侠》(1927,史东⼭导演),是⼀部制作态度较为严肃的影⽚。虽然主题上俗套,但在艺术技巧⽅⾯获得⾼评价——①画⾯构图、⾊调配置、场⾯⽤光细致,⾊彩柔和;②布景和服饰⻛格协调;③叙事上减少字幕,发挥画⾯的叙事潜⼒;④移动摄影,加快影⽚节奏,使叙事流畅。

天一影⽚公司

基本信息

1925年,由邵氏兄弟(邵醉翁、邵邮人、邵仁枚、邵逸夫) 在上海成立,专内从事影片

的摄制与发行。

1925年,赴新加坡扩展业务,创立邵氏公司以发行天一制作的影片 ;1933年,设香港分厂;1937年,更名为南洋影片公司;

1952年,更名为邵氏父子公司;后建立邵氏兄弟,承接制片业务

创办历程/创作特征

探索时期1923-1927

尚古,在思想主题上尊奉传统道德,在表现上重视娱乐化《女侠李飞飞》 (1925)《忠孝节义》邵醉翁导演,《立地成佛》 (1925)(1926)

在制作上完全采取中式布景,在主题上认同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制作比较粗糙,文化品位不高,不合知识阶层的口味。

1926年后,从中国民间故事和古典小说中寻找电影题材,掀起“古装片”拍摄浪潮。商业嗅觉灵敏,善于把握时机,注重市场营销,在商业经营上有一定特色。与六合相抗衡,开辟南洋放映市场。

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2

古装片

开风气之先,最早投入古装片的拍摄:1926《梁祝痛史》《白蛇传》,艺术上粗糙为舆论界不满,经营上成功,放映后大受欢迎1927年,与民新竞拍《花木兰从军》与明星、联华形成三足鼎立的场面;

重回俗世题材

1929年,拍摄了《乾隆游江南》《施公案》两部连集片的同时,拍摄了《大学皇后》《夫妻之间》等表现俗世题材的影片

与明星投入第一批有声片的拍摄

1931年,《歌场春色》

变革时期1932-1937

继续以商业娱乐片为主,继续有声片探索;也出品了一些具有进步内容的《生机》《挣扎》《飞絮》《飘零》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 ;

非常时期1937-1945

抗战时期将天一香港分厂改为南洋影片公司并拍摄1937《回祖国去》、1938《女战士》、1941《国难财主》等抗战影片 ;

抗战后南洋复业;

1950年邵邮人回收大中华的南洋片场,成立邵氏父子影业,南洋片场改名为邵氏制片厂,邵邮人董事长,邵醉翁监事长,邵维瑛 (邵邮人之子) 总经理、王新甫制片;1957年原在新、马的邵逸夫、邵仁枚回香港创办邵氏兄弟 (香港)有限公司,聘请李翰祥,提拔张彻、胡金等;陶秦的大型歌舞片、李翰祥的古装巨片、岳枫的伦理片、何梦华的越剧片。

影史地位:

是20世纪上半世纪的电影公司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家。

六合

基本信息

1926年,明星、民新、神州、上海影戏、大中华百合组成六合影片营业公司。与天一相抗衡,开辟南洋放映市场。

南国电影剧社

基本信息:

1926年,田汉创办于上海。“将群策群力,以纯真之态度,借胶片以宣泄吾民深切之苦闷,努力不懈,斯于大成。”

1930年,被查封。

创办历程/创作特征:

探索时期1923-1927

拍摄知识分子电影,更具现代性,但不适合中国国情1926年,田汉编导《到民间去》,未能完成;1927年,筹拍《断笛余音》,未完成。

联华影业公司电影

基本信息:

1930年,上海影戏、民新、大中华百合并入罗明佑的华北电影公司,成立联华影业制个具有垄断性特征的片印刷有限公司,并邀请上海经营印刷业的黄漪蹉加盟。一现代企业初具规模;

1932年,改名联华影业公司;

左翼电影运动时期一厂二厂分化,二厂的吴性裁集团取代一厂的罗明佑集团而成为主导;夏衍等加入二厂;

1937年,因抗战爆发停办。

创办历程/创作特征:

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2

制片方针上,“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 提出“复兴国片、改造国片”的国片复兴运动。经营策略上,采用垄断独占的经营方式,贯穿放映市场、影片拍

摄、印刷、演员培养、影片代理。形成了天一、明星、联华三足鼎立的场面 (也是旧派与新派的并立),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孙瑜的清新浪漫风格

《故都春梦》《野草闲花》(1930)《野玫瑰》 (1932)

万苍的自然细腻风格

《恋爱与义务》《一剪梅》《桃花泣血记》(1931)蔡楚生、史东山

变革时期1932-1937

进步与保守共存

罗明佑在政治上遵循正统,与国民党政府交好,提出“四国主义”,引起不满,与国民党政府关系亲密而拍摄政治倾向更为明显的影片

宣扬封建宿命的《人道》 (1932) 、宣传航空救国的《铁鸟》 (1934) ,政治倾向上趋于保守,艺术表现上缺乏新意,与左翼电影运动相比影响较小。

左翼电影

田汉:编剧《三个摩登女性》《风云儿女》卜万苍:导演《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孙瑜:《天明》《小玩意》《大路》孙师毅:编剧《新女性》

蔡楚生:导演《渔光曲》《新女性》

但杜宇:继续追求唯美风格,但一定程度上响应时代;

吴永刚 :《神女》《浪淘沙》费穆:《人生》《香雪海》《天伦》朱石麟:编剧《故都春梦》《恋爱与义务》沈浮:《天作之合》

钟石根、金擎宇:总体倾向于正统意识形态,但受时代文化潮流的影响,也有其他创作面貌。

国防电影

《狼山喋血记》《联华交响曲》

影史地位:

“联华”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电影业在严重危机后出现了转机。联华的出品,在不同的阶段,是有起伏的。但就其主流来看,能贴近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在艺术上注重人物性格刻划,已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更多地着眼于对电影特性的运用与掌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在观众中产生了与“明星”、“天一”的影片的不同印象,称“联华”为新派,称“明星”、“天一”为旧派。

电通影片公司

基本信息

1934年,由司徒逸民、龚毓珂、马德建创办于上海。

1935年,停业。

创办历程/创作特征

变革时期1932-1937

坚定地贯彻左翼电影反帝反封建的制片方针,只出品了四部:(1934,袁《桃李劫》牧之编剧,应云卫导演)、、《风云儿女》 (1935,田汉原作,夏衍剧本,许辛之导演)、《自由神》 (1935,夏衍编剧,司徒慧敏导演) 、《都市风光》(1935,袁牧之编导)。专为拍摄有声片而成立。

影史地位

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电影小组直接领导的左翼电影公司,虽然只制作了四部电影,但这四部电影都成为了中国左翼电影的代表。

艺华影片公司

基本信息

由严春堂(棠)创办于上海,初名“艺华影片公司”:1932年,1933年,扩大规模,改组为艺华影业有限公司;1933.11.12,被国民党特务捣毁,部分影人被捕,转右,成为软性电影拍摄基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歇业;

创办历程/创作特征

变革时期1932-1937

左翼电影

《逃亡》阳翰笙:编剧《中国海的怒潮》

软性电影

刘呐鸥、黄嘉谋、黄天始:《化身姑娘》

非常时期1937-1945

上海沦为“孤岛”后,由严春堂之子严幼祥出面主持,继续摄制影片《凤求凰》、《三笑》等54部;

新华影片公司

基本信息

1934年,由张善琨创办于上海

1942年,并入中华联合制片有限公司 ;

创办历程/创作特征

变革时期1932-1937

摄制国防影片的基地之一

史东山:《青年进行曲》

《壮志凌云》吴永刚编导1936年,马徐维邦:《夜半歌声》

史东山·《青年进行曲》

1936年,《壮志凌云》吴永刚编导

马徐维邦:《夜半歌声》

非常时期1937-1945

上海租界沦为“孤岛”后,“新华”率先恢复拍片,唯一坚持拍片的公司。主要出品商业娱乐片,获取利润;还挂出华成、华新两个牌子,以华成的名义,邀请欧阳予倩,拍摄《木兰从军》,掀起孤岛古装片的浪潮,

具有爱国意义的古装片

新华”公司系统(包括“华新”“华成”) 在1938年、1939年拍摄了古装片《貂蝉》《木兰从军》之后掀起古装片热潮,使之成为孤岛时期最大的电影制片企业。

昆仑

基本信息:

1946年由夏云瑚、蔡叔厚、任宗德创办于上海。1947年6月同联华影艺社合并,仍名昆仑影业公司。夏云瑚任总经理兼厂长,孟君谋任副厂长兼厂务主任。1951年9月与长江电影制片厂合并,成立公私合营的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1952年1月又并入国营性质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简称“联影”)。

创办历程/创作特征:

丰收时期1945-1949

社会批判片

《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对国家话语与市场话语进行艺术缝合

左翼影评人与国民政府进行意识形态角逐的主要场域:国民政府试图通过艺术批评和文化嘉奖将其纳入到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文化序列中,左翼影评人试图通过意识形态批评引导电影人创作出展现阶级斗争的革命现实主义文本。

《万家灯火》1948

《乌鸦与麻雀》1949

《关不住的春光》1948

《丽人行》

《希望在人间》

《三毛流浪记》1949

《新闺怨》

十七年1949-1966

以市民文化为核心的创作传统很难随着时代变迁发生根本性改变,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文化样式,失去作为进步电影的示范效能。

文华

基本信息

1946年8月由吴性栽创办于上海徐家汇三角街30号,是一家制作态度严肃,并能均衡生产的民营电影制片企业。吴邦藩任经理,陆洁任厂长,黄佐临、桑弧负责艺术创作。创作骨干有柯灵、陈西禾等,曹禺等也参与编导。1947~1949年,摄制了故事片《艳阳天》、《小城之《不了情》、《假凤虚凰》、《太太万岁》、《夜店》》、《哀乐中年》等12部。“文华”的影片,倾向进步,题材多样,风格各异,注意艺术品位,与“昆仑”的影片,相映成辉。1949年上海解放后,继续摄制故事片《腐》、《我这一辈子》、《思想问题》、《关连长》、《姐姐妹妹站起来》等。1952年1月,并入国营性质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

入学班特惠拼团中!!

点击左边圆框了解详情!

导筒24考研全程班已开班!

点击左边圆框了解详情!

干货回顾

1·#入学影史 以电影史为核心拓展知识点,温故知新! 2·#入学热谈 电影热点一网打尽,考场有点可拓展! 3·#入学考点 真题高频考点全解析,重点难点绝不落下!

学习资源

1·#入学社群 赛博社群效率翻倍,共学共研不孤独! 2·#资源分享 找书不费力,复习更省劲! 3·#入学片单 考研的你居然还不了解这些电影? 4·#入学择校 院校信息详细汇总,快来PICK你的情校!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