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柴荣英名传世 临终前布局却轻易让赵匡胤篡位成功之谜

2024-02-19 13:45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柴荣逝世后,赵匡胤和魏仁浦通过清洗禁军和核心节镇,巩固了他们的权力,使赵匡胤的造反变得轻而易举。大部分亲郭威和柴荣的势力都被贬到了外地,...

柴荣逝世后,赵匡胤和魏仁浦通过清洗禁军和核心节镇,巩固了他们的权力,使赵匡胤的造反变得轻而易举。大部分亲郭威和柴荣的势力都被贬到了外地,柴荣的亲弟弟柴贵甚至被贬到虢州当防御使。赵匡胤则担任了宋州节度使,慕容延钊成了亶州,这基本上囊括了汴京周围的要害之地。

柴荣的军队布置虽看似不合理,但他并没有其他选择。殿前司的扩张是由柴荣亲自指定的,而且赵匡胤在初次选人权时就受到了重用,所以军队中赵匡胤的亲随较多是正常的。尽管赵匡胤多年来是柴荣的亲信,但由于其资历较浅,柴荣提拔他担任点检,意在弥补他的威望不足,使其能辅助年幼的主君。柴荣的逻辑是,资历浅的亲信能够更好地协助幼主,而不是构成威胁。因此,他对赵匡胤的提拔并没有错。

柴荣在宰相问题上犯了错,通过让枢密使魏仁浦兼任宰相,以及让范质、王溥二人兼任知枢密院事,形成了一种互相制衡和合作的局面。这三位宰相加上韩通,本应能够有效压制资历尚浅的赵匡胤。柴荣在临终前却任命王著为宰相,被范质排挤了出去。范质信任王溥,但后者与赵匡胤的关系极好。在契丹入侵时,王溥推荐赵匡胤领兵,范质的激动则表达了对王溥的不满。这一系列的决策表明,柴荣在宰相任命上存在问题。

柴荣最大的问题在于,他虽然能够控制两支军队,却未能建立制度和习惯,使这种平衡得以保留。他死前试图通过韩通来继续控制军队,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此外,柴荣的文官系统资源较少,无法成为中立者来拉开两支军队,维持平衡。柴荣最好的做法是在继位之初就扩展文官体系,轮换侍卫军和殿前军的武将,防止他们抱团。外戚的实力也应该保留,不要过于一揽子式地清洗。这样,即使主少,这帮人也不会很快统合,为后主翻盘创造机会。

柴荣如果未逝世,有望媲美秦皇汉武。赵匡胤在继位后未能延续柴荣的遗志和成果,将先北后南的战略变为先南后北。他花费了二十年时间灭掉割据势力,但给辽国留下了充分的喘息机会。赵匡胤的军事才能是有的,但一切基础都是柴荣建立的。柴荣在世时,各国已经对他感到畏惧,统一只是时间问题。柴荣具有极高的战略眼光,他希望趁着辽国内乱夺取燕云十六州,可惜的是,这一计划未能实现。回顾历史,柴荣英年早逝使得汉族失去了重振汉唐雄风的机会。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