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蒲松龄狼三则(蒲松龄写的狼意思)

2024-01-20 13:24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这几年一直在写民间故事,为了素材,我也买了许多书,看了许多书,从先秦到明清,少说也有一百五十本吧。 对于中国古代的志怪故事,其实很多都是...

这几年一直在写民间故事,为了素材,我也买了许多书,看了许多书,从先秦到明清,少说也有一百五十本吧。

对于中国古代的志怪故事,其实很多都是表面写怪,实际写人。像《聊斋志异》就是,当年语文课本上学的几篇文章,也是多年后才弄懂。

蒲松龄狼三则(蒲松龄写的狼意思)插图

比如《狼》,就不仅仅是屠夫和狼斗智斗勇的故事,其内涵是非常深刻的。原文只有二百来字,如下: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这个故事,大概意思是:

一个屠夫回家,被两头狼跟着,尽管屠夫已经把骨头都给了它们,但是两头狼不知道,还是一直跟着他。到后来,屠夫被逼得靠在柴垛子后,两头狼却走过去,围着他。

过了一会儿,一头狼走了。屠夫趁机用刀杀了剩下的一头狼,离开时发现,之前那头狼钻到了柴垛子下面,打算从后面偷袭屠夫。屠夫发现后,也杀了狼。

狼是不是很狡猾呢?当然很狡猾,可是这两头狼顷刻之间,都被屠夫杀了,它们尽管也奸诈狡猾,却什么用都没有,只能给大家增加笑料。

蒲松龄狼三则(蒲松龄写的狼意思)插图1

当年学这篇课文时,只知道这篇故事还算有趣,似乎就是说,人比狼聪明而已,并不懂这篇故事的寓意。尽管有语文老师的讲解,但我依旧不理解,大约也只是看过就忘。

实际上,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时,忽然就顿悟了,终于明白这篇文章的深刻含义,也终于知道,为什么这个简短的故事,能够入选语文课本了。

故事里的屠夫,仅仅是指屠夫吗?骨头就是指骨头吗?禽兽只是指狼吗?当然不是,这只是表象。

有些人评论这篇故事,骂屠夫残忍,转眼间杀了两头狼。这种看法,其实是颠倒黑白,本末倒置。

试问,狼如果不追着屠夫,不想着吃屠夫,屠夫会害怕吗?会反抗吗?屠夫把骨头都给了它们,它们却不依不饶,死死追着不放,甚至要吃掉屠夫,若不是屠夫胆大,武艺高,岂不是就要被狼吃了?

屠夫才是最无辜的人,罪魁祸首其实在狼。因为屠夫起初也只是躲避,他只想保命,没想反抗,后来迫不得已,才不得不杀狼。

狼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是贬义的,狼性凶残,在生产力不甚发达的古代,其危害不言而喻。这从鹰视狼顾、狼狈为奸、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子野心、官虎吏狼、豺狼之性等成语中,完全能看出来。

蒲松龄狼三则(蒲松龄写的狼意思)插图2

狼和屠夫,原本不应有交集,但现在狼却盯上了屠夫。狼为什么会盯上屠夫呢?无他,就是因为贪婪成性,它想不劳而获,它想把屠夫的东西据为己有。

狼代表的是什么呢?就是成语“官虎吏狼”中的官吏。而屠夫,代表的是底层人民,代表的是所有老百姓。

按照道理来说,官吏原本应该以民为上,为民服务,应该想着帮助老百姓,但现在他们非但不帮百姓,甚至要压榨百姓,从百姓手中抢走余粮。两头狼,说明这样贪婪的官吏不止一人,他们一个接一个,贪了一些还不知足,一定要把百姓逼到山穷水尽。

那这时候,老百姓怎么办呢?只能像屠夫一样,奋起反抗。

蒲松龄其实也是在告诫大家:遇到狼这样贪婪狠毒的猛兽,一定要奋起反抗,不然只会被欺压到死。大家要学习屠夫,使出手段,对付这些恶狼。有钩子就用钩子(第一则狼故事中的屠夫),有刀就用刀(第二则狼故事中的屠夫),哪怕会吹气(第三则狼故事中的屠夫),把狼肚皮吹胀,让它动不了也行。

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勇于反抗,这些贪官污吏最终的结果,就是像狼一样,被击毙,成为历史的笑柄,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就算这些贪官污吏再狡猾,他们终究逃脱不了被惩罚、被击毙的后果。

蒲松龄狼三则(蒲松龄写的狼意思)插图3

所以,到最后,蒲松龄发出了直击灵魂的拷问与讥讽: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意思就是,就算你们这些人有再多手段,又能怎么样呢?最终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这个前提,就是“屠暴起”,否则狼就会得逞。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当作警世寓言来读。清朝的何守奇看完蒲松龄的《狼三则》后,这样评论道:狼以贪死,以诈死,恃爪牙而亦死。乃知禽兽之行,决不可为。

事实上,这篇故事自从七十多年前,第一次选入到课文中时,重点就在于其深刻的内涵,及其发人深省的意义。

《狼》进入语文教材,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延安。笔者目前所见最早选编《狼》的教材是1945年8月华北新华书店初版《中级国文选》第三册……《狼》为该册第19课,书中除了原文、作者介绍、注释,还注明了“原文要旨”:“写狼狡猾的故事。” 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形势,其选编意图都是不难猜测的。

1945年12月,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出版的《国语课本》(高级小学适用)第一册第21课,是一篇白话文《狼的故事》,文中的爷爷给孙子讲了两则关于狼的故事,内容就是《狼三则》中的前两则。课后有这样的问题:“我国的反动派像狼吗?对付他们要注意什么?”其指向是非常明确的。

以上两段话,出自《<狼>:一篇非典型<聊斋>作品的经典化》(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陈恒舒)。

蒲松龄狼三则(蒲松龄写的狼意思)插图4

很可惜,到现在,老师已经不会说得那么深刻了。尽管现在没有了反动派,但是像狼一样的官吏,难道还少吗?像狼一样的老板,哪里不是呢?无论作为社会人,还是职场人,我们都要学会反抗才对,而不是默默忍受。

最终的最终,作者就是希望在财狼遍地的时代,大家都能像屠夫一样,不要一直忍让,要奋起反击,手刃恶狼。若不这么做,势必导致财狼遍地走的状态。那样,就是“狼胜于人”了。

狼胜于人,结果会怎么样?彼时又将是怎样的社会情景呢?作者在《狼三则》里没说,但在《梦狼》中的“梦境”中,给出了结果———“狼胜于人”后,“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墀中更是“白骨如山”。

也就是说,那时候贪官遍地,欺压者多了,就会造成无数人民死亡,白骨累累,这是一种非常悲惨的结局,令人绝望。而这种结果,显然不是作者所期望的。

所以,对于《聊斋志异》,有时候需要把几篇故事放在一起结合看,有时候还得深思,结合时代和背景来看。这本书,需要反复读,而不是当成简单的故事看。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