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民间医生排名前十(邵东市石晓艳医生)
2023-12-07 16:00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月是故乡明 情是家乡浓 ——从书院学子到留美教授的乡思乡情 文/ 曾伟 太平曾氏规划编撰出版一套丛书,仪容前辈是主编,通过家...
月是故乡明 情是家乡浓
——从书院学子到留美教授的乡思乡情
文/ 曾伟
太平曾氏规划编撰出版一套丛书,仪容前辈是主编,通过家人转告,看我能否也写一篇文章,尽管我学识有限、有些惶恐,但恰巧几周前读过仪容老写的《王夫之与太平曾氏的交往》,于是欣然应允。
作为漂泊在外打拼的太平曾氏子弟中的一员,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对故土与家族过往的了解,其实是不多的。好在兴趣的增加与资讯的便捷,让我们这些子弟们逐渐明白了一些历史和故事,我就结合成长之路记述下这种不断了解和理解的过程吧。
潇湘共明月,天涯积乡愁。故乡与家族,是不可抹去的文化烙印,是隐藏在胸腔中的奔腾血脉,是代代相传的刚强骨气[1]。故乡,虽关山重洋阻隔且多年未见,却是我们这些游子心底里永不褪色的背景和牵挂。游子走得再远,离不去的仍是故乡。
一、少年求学路始于曾氏先贤创办的杨塘书院
和大多数附近曾氏子弟一样,我的初中是在离家四五公里的杨塘书院念的,记得每天清晨走马路和小路一小时,从一个山头下坡就到书院侧门了,教室在正门一侧,正门口有两口大水塘,塘边树柳相映,书院内有两口水井,清澈甘甜。教室条件虽简陋,但至少玻璃大体是完整的,在冬天里写字右手不再生冻疮了,比起小学时其实好了不少。
在杨塘书院念书时,我成绩还可以,但学习其实不得良法,虽努力但大考很少得第一,拿到班级或年级第二名的次数多些。记得有一次考了全年级第一,在7月拿通知书那天发大水,走小路到田垄时发现齐腰深的水导致低处的稻田全淹,以至于多年后听《垄上行》时我脑海里浮现的是这种图景……
初二前,我每天步行两小时上下学,不仅锻炼了我们的体魄,更锤炼了意志力。读硕士时,有一次有机会听湘籍的周其凤院士(先后做过吉大和北大校长)演讲,知道他初中离家有60里的艰难求学路,便心有戚戚,想起艰难的生活对于少年孩童,或许是一种极为难得的早期磨砺。在海外求学工作的这些日子里,也常常忆起当年求学路上的那些少年,在春夏夜蛙声一片的稻田陇上,在秋天落日余晖的斜影里,在摸黑的冬日清晨崎岖的乡间小道间,独行踽踽……心中便充满感动与继续进取的力量。这,可能就是故乡烈日下我们赖以劳作的黄花地、水稻田和青山绿水赋予我们的底色与信心吧。
图1:杨塘书院正门(上)与校内水井之一(下)
尽管对母校的印象很深,但当年念书时,对母校的了解甚少,那时心中还疑惑,为何别的学校都叫某某中学或某某小学,而我们却名为书院呢?其实,母校杨塘书院底蕴深厚,英才辈出,我也是念大学及出国后才逐渐了解的。
杨塘书院的前身是曾子祠,为太平曾氏家族的私塾,是由太平曾氏先贤、清末曾任总理衙门章京和上海道道台的曾丙熙于1901年(另说1899年)捐资2万银元修建[2],同时购买图书万册、学田四百亩,书院初名曾氏义学。
丙熙公与张之洞、刘坤一、张謇和陈宝箴均有交集或共事,直接或间接参加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清末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史载“长于辞令,擅外事”,例如代表清廷勘定中越边界与法国殖民者谈判时,正气凛然,与法方据理抗争,有效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这种气节、决心和魄力与左宗棠曾纪泽等其他晚清湖湘先贤类似,其外交功绩与影响力,在邵东老乡中,可能仅次于民国时期的驻苏美及联合国大使蒋廷黻。令人遗憾的是,丙熙公捐资兴学后,于1902年辞世,三年后的1905年,书院方建成开馆招生。
晚清民国时期的杨塘书院,办学水平应该是很高的,这从聘任的校长(即:山长)来看就略知一二[3]。例如,它的第二任山长是晚清探花王龙文(1864~1923),第三任山长是举人曾廉(1856~1928),1940年代的校长有同盟会会员曾伯兴。其中的王龙文为邻县双峰人,于岳麓书院肄业,师从王阎运等名师,为光绪年间探花(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他同县的前辈曾国藩道光年间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4],赞同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的王在庚子国难后被夺官归里,先后执教于杨塘书院(“曾氏义学”)、胡林翼创建的益阳箴言书院及张宪和创建(彭玉麟改建)的衡阳船山书院等地。
宣统时期,王也收到岳麓书院聘书,王回信谢绝的信函被曾任岳麓书院山长的大儒王先谦看到,惊呼“湖湘有古文正脉,老夫不知,此老夫之耻也”(注:乾隆帝曾赐御书匾额“道南正脉”表彰岳麓书院)。第三任山长曾廉(历史学家,著有《六书》和《蠡庵集》等),则是与我们相距一公里内(现为邻镇)的太平曾氏子弟,光绪年间举人及国子监助教,抗击八国联军失利时曾投江殉国,为部卒营救,后调任陝西候补知府。比较有意思的是王龙文(主张稳妥渐进温和的变革,见王《应诏陈言疏》[5])与曾廉均反对康梁激进变法,且二人均因支持义和团运动而获罪革职。在八国联军入侵时,睦江巡阅使李秉衡奉旨勤王,任命王龙文和曾廉等人同为总理营务。由此可见,二人理念接近且有交集,本人猜测或许王离任时推荐了曾廉继任山长。
图2:杨塘书院初建成时的式样(上)与90年代的校园一侧远景(下)[3]
书院起于唐,盛于宋,止于清末学制改革[6]。杨塘书院成立后,学堂兴起,书院式微,在接下来半个多世纪里杨塘书院也经历了多次改名分拆:1927年,书院改制并易名为杨塘师范学校、曾氏会辅小学(取名出自《论语·子路》:“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935年,改名为邵阳县曾氏私立高级学校;1942年废私塾创办新式中学,遂易名为会辅中学;1944年,日军入侵湖南,邵阳沦陷,学校停办;抗战胜利后,学校于1946年复办。解放后,1950年改名蒸上中学;1951年蒸上中学一部分搬迁至佘田桥蒸水河畔,改名为蒸上学校,50年代从此地分出了多所学校外迁办学,包括邵东三中、一中和四中[7];杨塘书院旧址部分改为杨塘中心完小;1969年改为杨塘学校;1986年恢复杨塘书院校名……
虽然时移事迁、母校书院几经沧桑,师资和教学的传承可能不连续,但学子们为了改变自身命运、家乡状况和国家前途的进取和自强精神依然一脉相承。2019年邵东三中校友们回母校聚会,立巨石致敬母校时,我在美国远程提出的“行远自迩 久久为功”被采纳,当时我是这么解释的:“行远自迩”语出《中庸》,对应于岳麓书院起点的“登高自卑”,表达了向湖湘文化主要源头的景仰与传承;行远是目标,迩处始循序渐进是态度与方法。“久久为功”语出朱熹《论语集注》、崔瑗《座右铭》及吕坤《呻吟语摘》等,蕴含着中华文明与湖湘文化中的执着与恒毅;也对应“蒸蒸日上”,表明了向邵东三中的前身杨塘书院(约创建于1899年,2019年正好两甲子)、亦即会辅中学和蒸上中学的传承。
从家乡和社会角度来看,杨塘书院的办学历程是一部与邵东近现代教育发轫与壮大紧密相连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邵东近现代教育的主要源头。从我们个人来看,我相信每个书院校友,都珍藏着一段珍贵记忆……人生之初、不谙世事、至纯至真、汗水与梦想……承载这一切的,是我们共同的母校杨塘书院。
二、对太平曾氏历史的了解
我虽有博士学位,但在念大学之前,对曾氏渊源和太平曾氏族史的了解十分有限,读中学时仅知道曾姓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现有的介绍资料显示,曾氏远古世系可追溯到轩辕黄帝,黄帝二十五子昌意被奉为曾姓之祖,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大禹之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都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启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封地甑(今山东临沂苍山县向城镇)建立了子爵王国鄫国,为鄫国之始。
古以封地为姓,曲烈子孙便从此姓鄫,历经夏商周三代,相袭近两千年后,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567年,被莒国所灭。鄫国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筑武城邑,以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以示去国怀乡,不忘先祖,称为“曾”[8]。这可以从中国最早的氏族志找到记载,即战国时代的赵国史官所修撰的《世本·氏姓篇》:“曾氏,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缯(鄫),后为莒灭,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9]。
曾姓人口据2014年的统计,有770多万,全国排第31位。其中,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对于曾姓名人,在中学文史课本上只了解过曾子、曾巩和曾国藩等寥寥数人的简介,比如读《论语·学而》时讲“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以至于我念大学后,做自我介绍,有师兄说,你们曾姓与我们上古八大姓一样,是不可自谦说“免贵姓曾”的,而应理直气壮地说“姓曾”。
针对师兄此说,我事后查证了下,原来孔、孟、曾、颜四个姓氏的始祖,为儒家四圣,其中至圣为孔子、孔子的再传弟子孟子为亚圣、而曾子和颜回则为宗圣和复圣。在华夏大地,只有孔孟曾颜是拥有御订的“通天家谱”的(四姓共同族谱)。其中,孔孟二圣,年龄相差了200来年,这中间的传承应该是宗圣曾子(公元前505—420年,即曾氏祖宗圣公曾参,孔子第一批门生曾点之子,主要著述有《曾子》、《大学》与《孝经》等儒家经典))。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子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公元前372—289年),其在儒家的地位,于唐宋以后被高度认可,因为他对孔子的儒家学说和思想,既有继承,亦有发展和创新,其慎终追远、忠恕之道、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和省身慎独的修养观,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被称为“上承孔子道统,下启思孟学派”。
图3:武城曾氏族谱(上)[10]与邵陵曾氏通谱记载的太平曾氏始祖福仲公(下)
对于太平曾氏史,尽管儿时去书院念书每天都要路过曾家池,却从未仔细了解其历史。直到念了大学,有次放假回家,我独自散步时再次路过,才拾阶而上瞻仰,缓步仔细阅读碑文和介绍。回家后又查询了网络,方知太平曾氏始迁祖福仲公为曾子五十二世孙。
从曾姓总系宗源来看,一派祖曾参传至十五代曾据,为“关内侯”,因避王莽之乱从山东武城(曾氏第一发脉地)南下渡江,迁至庐陵吉阳乡(曾氏的第二发脉地),为吉阳房祖。唐代的三十三派曾丞(卺),后世称“唐山始祖”[9],官至司徒、司空兼尚书令(相当于宰相),有三子,俗称“老三房”:曾珪(鲁郡开国公、平江侯)、曾旧(进士、尚书左仆射,统吏户礼三部)、曾略(光禄大夫、节度使),各衍一房,曾珪居吉阳,为庐陵、吉阳房;曾旧徙云盖,为乐安、临江房;曾略徙抚州,为江西抚州、南丰、临川等地的房祖,福仲公为略公后裔。老三房的传承略述如下:
(1)珪公生五子,名宽、绰、丰、晖、隐,后裔里名人包括:北宋天圣进士鲁国公曾公亮(追赠太师、中书令),其次子孝宽为吏部尚书,从子孝广、孝蕴分别为户部尚书、龙图阁大学士。珪公曾孙曾庆生二子曾炜与曾骈。长房曾炜官至校检御史大夫,传至明代,曾棨(十五世)为永乐状元及学士,曾晞颜为兵部侍郎;至清代传至曾学孟,迁居湖南湘乡县大界(今湖南双峰县),为曾国藩房祖(“南宗”)。二房曾骈迁居永丰木塘,生曾耀,曾耀后传二十一世曾质粹,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应诏徙嘉祥,受世官奉祀曾子,后称为东宗。曾质粹及其后裔始居嘉祥,子孙繁衍发展,但据曾国藩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嘉祥拜谒曾庙时日记称:“曾氏合族人丁不过三百”。曾质粹以下至1935年五经博士改为奉祀官止,在嘉祥共传十七代。
(2)旧公生三子宥、亻广、德,其后人里多有迁居福建(如宁化、上杭、漳州)、广东(如梅州等)、港台及海外的。后人里仅74派宪字辈里就有革命家曾山(又名宪朴,长子庆红为副主席)、迁居香港的爱国港商曾宪梓和香港前特首曾荫权。渡台的后人里仅活跃于政坛的即有曾任立法院副院长的曾永权(祖籍漳州,曾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任立法委员(曾任国民党代理秘书长)曾铭宗等。
(3)略公生一子扬,扬生一子咏,咏生一子筠(唐官检校大司空),经三代单传后至筠(配赵氏,封嘉国夫人;继娶王氏,封福国夫人),生子三:游立、洪立、宏立,自此后裔人口开始增多。筠公次子曾洪立(武38派),初官南丰县令,旋迁检校司空、金紫光禄大夫、南门节度使,守南丰南城后举家迁南丰定居,是为南丰曾氏。
随后,南唐的南丰曾氏经延铎(39派)、仁旺,传至北宋初的致尧(947-1012年)。致尧公生七子:从、知、直、简、占、丰、持[9]。其中,曾易占(太常博士)之子,即略公十传孙,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曾布(宋神宗宰相)同为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与欧阳修、王安石等并为朝廷重臣。
其实,曾巩祖父致尧公、父亲曾易占都曾高中进士,且均为北宋名臣。曾巩的大伯曾易丛与二伯曾易知亦均为北宋进士。而且,祖父致尧公在南唐后主李煜时就曾中进士,但拒绝就仕,到北宋,再次进士及第。父亲曾易占在曾巩6岁的时候中进士第。而“神童”曾巩家道中落,坎坷蹉跎,到了39岁,于嘉祐二年才进士及第,同中进士的有苏轼、苏辙,程颢、程颐、张载[11,12],还有曾家的“一门六进士”: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妹夫王无咎、王彦深,均与他同届进士,几年后,弟弟曾宰、曾肇,妹夫关景晖,侄子曾觉先后考中进士,“一门十进士”。
其后,人们也把生于南丰的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七人合称“南丰七曾”。曾巩其文“古雅、平正、冲和”,思想纯正、章法科学,主张“文以明道”,年轻时即被其老师欧阳修称为“百鸟之一鹗”, 后来更是写诗盛赞曾巩,“过吾门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王安石写文赞曾巩:“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其同门师弟苏轼作《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曰:“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在清代著名学者张伯行选编的《唐宋八大家文钞》中,收录了316篇作品,其中,仅曾巩的文章就达到128篇,几乎为其余宋五大家选文的总和[12]。
至南宋,曾巩之孙曾怙,曾肇之孙曾悟,在抗击金兵入侵时,先后战败,不幸被俘。但皆坚贞不屈,临刑,面无惧色。略公后代在唐代就有“江南仁宦家”之称,北宋至南宋,南丰房英才辈出,涌现如此之多的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词人和抵抗外族入侵的英雄,仅曾洪立一家,四代30人,受皇帝封赠的就有4人,其余亦均系知州以上的官员(见:略公房系(南丰)简介[13])。
据族谱记载,福仲公(五十二派)为曾易知(四十三派,曾洪立四世孙,曾巩伯父)的后人,渊源谱系为:易知公(43)→叔卿(44)→琳公(45)→凭公(46)→盱公(47)→戬公(48)→秋公(49)→沅礽公(50)→廉二公(51)→福仲公(52)。我记得当时看曾家池的碑文和查询元史记载,依稀记得福仲公为元末太常博士,通晓古籍,性格刚烈,辞官归隐,从江西泰和(今属吉安)搬迁到邵阳东乡太平里老君塘(今邵东市杨桥),其后裔因地名遂称“太平曾氏”。
福仲公的祖居地泰和县,今属江西省吉安市(古称庐陵)。历史上的吉安,可谓人杰地灵,文运昌隆,自古就有“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写春秋”之说,还有“一门九进士,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的美誉[14]。例如古代吉安是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的故乡,现代吉安出了145位开国将军,是共和国“将军之乡”,也是毛邓等革命家的祖籍地。
在江右庐陵文化的熏陶培育下,福仲公才学高而好直言,在当时的庐陵可能并非孤例,比如,比他晚半个世纪出生的庐陵才子、明代内阁首辅解缙,因直言屡遭贬黜乃至下狱被害。我查到的柯劭忞等著的《新元史》有《曾福仲传》[15]:“曾福仲者,其先泰和人,后徒于邵阳。福仲通《春秋》、《三礼》。元统二年,以经明行修征入京师,久不报,馆鲁曾家。鲁曾从福仲言,请以真哥皇后配享,且告伯颜曰:“此馆客曾福仲之议也。”伯颜召福仲问之,对如初,乃以福仲为太常博士。福仲与刘闻同为博士,相友善,议宁宗祭拜礼,福仲助闻争之,性刚,忤丞相朵儿只歹,左迁天临路录事,弃官归,卒。”虽略略数语,却可见福仲公迁徙的原因。
图4:重修后的太平曾氏族祠[16]
自福仲公于元顺帝七年(1347年,福仲公34岁;元大都于1368年被明将徐达攻陷而退出中原)迁居太平至今670余年,已繁衍三十余代,子孙分布邵阳市各县,也有迁居其他省份、港澳台乃至海外的后裔,其中,邵东本地曾姓就有八万余众(不全是太平曾氏)。纵观太平曾氏的历史,源于元末太常博士福仲公辞官遁世归隐,这一点有些类似于十五派祖关内侯曾据,为避王莽之乱从山东武城南迁庐陵。可以说我族得以保存与不断繁衍壮大,与两次迁徙避祸不无关系。
从太平曾氏的生存环境来看,尽管搬离了读书氛围极为浓厚的进士之乡吉安,远离了庐陵文化的熏陶,但在刚毅坚韧、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影响下,于历来尚属穷乡僻壤的衡邵交界处,在清中叶以后(清中期以前未考证,如团山的曾荷霞据传为王夫之弟子和进士,但其确切名字号及事迹未能考证),也培育了至少1位进士(团山的曾延里)、16位举人,其中包括同治举人曾寿麟(海宁知州)、光绪举人曾廉(前文已介绍)和上海道台曾丙熙(前文已介绍)。
在福仲公的当代后裔中,亦英才辈出,目前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有2万来人[17];当代的名人里,有商界翘楚(例如位列《2021年胡润百富榜》第202位的曾小山先生,全国铝业大王,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科技精英、文化名人、医界妙手、军界要员、政坛新秀(例如现任官员有某东部大省的常务副省长,亦有湖南省内的年轻市长,二人当年高考均考取了北大)……从元末至今,太平曾氏相关的绝大多数故事早就无声无息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已然不可考,但也并非全然消失无踪,因为仅我了解的故事里,就有太平曾氏与大儒王夫之和曾国藩交往的佳话。
(1)与王夫之的交往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求学於岳麓书院,并师从吴道行,“以朱(熹)张(栻)为宗”,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读通鉴论》等,后汇编为《船山遗书》[18]。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末三大思想家。
作为集百家之学的大师,王夫之深刻反省明末清谈误国的教训,倡导“欲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的思想体系,变虚化之道为实有之道,大力提倡经世致用[21],其学说堪称湖湘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有文化学者,包括王鲁湘,认为:王夫之不但上承宋明儒学,更是近代湖湘文化的真正的灵魂、最大的鼻祖,是湖南人的精神之父之一(另一位为屈原),特别是王夫之的朴素唯物主义、民族爱国主义、经世致用、务实笃行、济世救民、反对绝对君权、循天下之公、变化日新、知行统一、坚毅不拔等等思想、理念和作为[19-24],极大地影响了湖南清代已降的知识分子乃至民风[23,25],乃至楚材蔚起,奋志安壤。梁启超言:“近世的曾文正、胡文忠都受他的薰陶,最近的谭嗣同、黄兴亦都受他的影响。清末民初之际,知识阶级没有不知道王船山的人,并且有许多青年,作很热心的研究,亦可谓潜德幽光,久而愈昌了”。王鲁湘则言:“湖南士人身上有一种自王夫之而来的衡山正气。正是湖南人的这股精气神支撑了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这一百年里华夏悲惨暗淡的天空”[24]。
作为湘军统帅,曾国藩从少年时在衡阳石鼓书院(王夫之也曾在此执教)求学起,就深受王夫之思想的影响。他在衡阳主持湘军团练期间曾经去瞻仰回雁峰下王衙坪的王夫之故居,王夫之后人还将王夫之用过的一把朱元璋所赐的王家祖传宝剑,赠予曾国藩以示期许支持。在曾国藩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从王夫之的世界里汲取精神和力量,白天打仗,晚上校订船山遗书。攻下天京(南京)后,在两江总督任上与其弟曾国荃在金陵设局大批量刊印《船山遗书》,使其学说和思想得以流传全国,尤其得到湖湘士人的高度推崇与践行,进而深刻影响了近代湖湘文化和民风,也塑造了近现代湖湘英才的抱负、情怀与品行。
据仪容老师在《船山学刊》的考证记述[26],明末清初,王夫之在近半个世纪里,与多位太平曾氏友人交往,如曾延美(时任南明王朝副总兵)、汪塘黄家陂(今水东镇石牛村,曾廉祖居地)的曾蕃祉、佘田桥的密友曾致文(王为其母古稀大寿作《曾母申孺人七秩寿序》)及其子曾万英。值得一提的是在船山先生去世的前一年(1691年),他应太平曾氏一修族谱的主要负责人曾湖峰的邀请撰序,全文约850字,文末署“衡邑后学王夫之顿首拜撰”,全文博大闳括、文采斐然,部分摘录如下:
曾氏之先受姓于姒,享国于鄫,邑于莱芜,郡于豫章,衍于南丰,世侯于汉,旄铖于唐,文坛于宋,如大江之流,汇为洞庭,又汇为彭蠡,又汇为震泽。而南丰旁出之沱,博士公又溢祭于邵阳,源承其流,而流即为源,传世十四,户分十七,则天之所厚,从可知矣。邵之风醇古,而曾氏族为其冠。博士公以降仁厚世其家,入其里,礼让之风彬如也,天之所厚,因为性之所秩。
王夫之遗传下来的著作手稿,其中有一部分就保存在太平曾氏友人们的后裔家中,比如解放前在燕子堂曾广谟家里,就存有船山先生不少手稿。那么,为何王夫之与太平曾氏有密切往来呢?我想,可能是读书人之间的互相欣赏与交流吧。其实,王夫之在明亡后的几十年里,主要隐居于衡阳金兰乡(现衡阳县金兰镇和曲兰镇),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这里与太平曾氏家族所在的杨桥、水东江和佘田桥是相近的乡镇(虽现今分属衡邵两市)。相聚几十里归隐乡间的读书人之间志趣相投而交往及诗词唱和,可能并不奇怪。
再者,船山先生对于他避乱隐居地附近的读书人和民风的影响,或许也是很大的,比如金兰乡,就有道光湖北巡抚/总督常大淳(武汉被太平军攻陷后率家人自杀殉国)、现任的空军常司令员(据说为常大淳后裔)、清华土木系的聂建国院士、台湾的作家琼瑶和马英九先生曾任命的台“行政院长”刘兆玄等等。
(2)与曾国藩的交往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今双峰县,与邵东相邻)人,曾子七十世孙,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清朝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曾国藩的功名事迹,知之者甚众,而他与太平曾氏的交往趣事,则鲜为人知,笔者具举几例:
据《太平曾氏六修族谱》、邵东老乡陈胜乔先生写作的邵东印象系列和禹丁华教授(湖南省档案馆副馆长)发我的文章[27],可知曾国藩曾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八月(他殿试考中进士次年的早秋),到邵东太平曾氏仁让堂报喜联宗、议修族谱,住在宗亲曾瑞堂兄弟家中[29]。有感于曾瑞堂兄弟热情招待自己,曾国藩特意给曾瑞堂的老母亲九皋公夫人李太婆写了一篇《慈荫亭记》。该文开头内容如下:
“慈荫亭者,吾同宗瑞堂上舍为其母李孺人建也。孺人以丙申三月寿七十,瑞堂兄弟谋称觞庆祝,孺人弗许,乃建斯亭,为行人憩息之所。其内为家庙 ,以妥先灵 ,春秋则孝享于斯。既落成三年余,适过之,乃升堂拜母。瑞堂备述所以,因请为之记……”
《慈荫亭记》全文六百多字,主旨赞美曾母拒绝儿子给自己做寿,将节省下来的钱修建一座亭子供路人遮风蔽雨的高风亮节,用典甚多而华丽,行文不同于其中晚年古文作品,读起来别有趣味。三年后,湘籍同宗曾广渊中了进士(殿试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也到此地,又作一篇《慈荫亭记》。同一个故事,两位进士作记赞颂,颇为传奇。
值得一说的是,曾国藩笔下的李老孺人,就是邵东著名企业家曾小山前辈的太祖妣;而曾广渊,就是仲勋前辈(中国曾子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湖南武城国学院执行会长兼秘书长)的先祖。
三、对家族历史的了解
因祖父母在父辈未成年时即已辞世,我们这一辈大多没有见过他们。对家族历史的零星了解,基本上是儿时从亲人们的片言碎语中得来。小时候就很疑惑:为何其他人家扫墓离家很近,而我们要在春雨纷纷的季节里踏着泥泞的道路步行半天才能去祭奠先祖们呢?后来我略读了族谱,也询问了年长的亲人们,才略微确切地了解一些家史。
原来,族谱上记载五世祖(天祖)是个读书人,出生于道光年间,据说家境并不宽裕,但却为“太学生”(大约与曾国荃同时期)。据百度百科介绍[30],明清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国子监太学生,大约只有生员(即秀才)的功名,“以国子监生身份入仕,则多被用做县丞,或教谕、训导等学官,秩低而俸薄,权轻而利小”。
高祖则为巡检一类的县级小吏,曾祖父据说是地主(“你们太婆当时是附近有名的收租婆”),这些从墓葬地很远(那时候是自家土地)及墓园的讲究,可以看得出来;相比之下,天祖的墓则较为普通。祖父继承了为数不多的田地和附近的房子,据说是高祖或曾祖建在邻村用以给长工居住和存放粮食的庄房,可能风水上并无多少讲究,因为庄房一般不能优于主人家所住居的宅子。
高祖父大约于民国早期去世,曾祖和祖母约于解放前后去世。刚强倔犟的祖父在解放后就没有田地了,据说一家人后来得吃红薯才能果腹,有时候还是腐烂的红薯。随后,父辈的这些兄弟姊妹由于种种原因,亦没有机会念大学,这个过程应该可以算作家道中落吧。直至改革开放,贫寒的家境才有机会慢慢好起来,堂哥表哥表姐们八九十年代也相继考上大学。
我记得90年代初的夏天,在外省念大学的大伯家的堂哥们放假返家,到“早稻田大学”实习(在酷暑里抢收早稻、抢插晚稻)。除了农忙时段,有时上午和我们其他青少年一样,要在烈日下摘黄花(即:忘忧草、金针菜,为八九十年代邵东乡村的主要经济作物和重要收入来源);下午他们在40℃以上的室外光着膀子做粘土砖,大伯家后来盖新房用的几万块红砖全是兄弟俩利用暑假时间手工制作完成的(他们三弟因在外省上班未回家)。
多年后,学习成绩极好的大哥成了有职阶的干部,动手能力强的二哥成了有名的骨科医生和主任,三弟下岗后在家乡经商亦把孩子培养成博士。出国前我在上海工作,二哥到苏州开会,我去同游,第二天我们到上海浦江边与二哥及他同事游览外滩,二哥和同事聊天,直言他相对来说能刻苦耐劳,主要是“从儿时手拿镰刀柴刀到现在拿手术刀”,言及他儿时的经历戏言“那不是生活,而是生存”……那时起才逐渐了解些二哥从医后的事迹:
例如从网上可以搜到他是劳模和仁济好医生,数次因超长时间做手术而昏倒;在汶川大地震后强忍自身肾结石复发的剧疼,亲自抢救重危伤员数百人;带领团队多次完成高难度畸形颈椎矫形手术(驼背矫形),且多次免除困难病人的费用;和同事们打麻将尽量多输钱,因为“医护们伺候病人进食出恭拿那点工资不容易”(不过我估计他那麻将技术确实不太行),等等事迹。堂/表兄弟姊妹里还有拿过好几枚省级以上金牌的运动员,也有经商比较成功的……他们的事迹有些还上过新闻。我想哥哥姐姐们儿时受到的诸多磨难,或许是长大后比较能吃苦上进的原因吧。
爷爷几个子女的后辈,据细表姐前两年的大略统计,大家族里有已毕业及在读的大学生32人,硕士7人,博士3人,其中留学海外名校攻读学位的也有好几位;即便未读大学、工作或经商较早的后辈,做事也是比较勤勉上进的。可能晚年愁苦、去世甚早的祖父祖父母虽不及见,亦足告慰泉壤了吧。
图5:故乡的老井(上)与春天的原野(下)
有人说,湖南的麻雀,一定要飞过洞庭,才能成为凤凰。也正因如此,让我们这些游子们执着于远离故土,独自打拼……然而,刀切莲藕丝不断,山高水远情不离。故园东望路漫漫,时光如流水一样淌过,回望故乡,有怀念有温馨,亦有唏嘘有感慨……
追忆祖辈们终年累月劳作,依然食不果腹、贫病交迫;父辈们含辛茹苦勤俭持家,也只能勉强温饱度日……然而,父辈们的不易和自己早年成长岁月的磨钝,让我们这一辈人在这个昌明的时代里,可以不畏艰难、执着追梦。当我们遇到困难、经历坎坷时,不会轻言放弃,甚至会愈挫愈勇,因为孕育与支撑我们的精气神源于故乡的厚重乡风和刚毅坚韧的生命力量:在四季的田野里为稻粱而辛苦耕作、在盛夏的山坡上为摘黄花而挥汗如雨、在寒冬的泥泞道路间为上学而踽踽前行……
水是家乡甜,月是故乡明,情是家乡浓。故乡,钟灵毓秀,其物产、气候、历史、传说,对我们的影响是有形的,更多的是无形的精神力量和文化烙印;家乡和家族的精神气质,不仅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也会滋养我们的将来。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乡思乡情,难以言喻……(癸卯清明于纽约拜撰)
作者简介:曾伟,邵东太平曾氏后裔,杨塘书院学生、留美博士和博士后,现为纽约某大学教授。
参考文献
[1] 王鲁湘. 故乡是不可抹去的文化烙印 [N]. 深圳新闻网
[2] 陈胜乔. 杨塘书院,传承教育薪火的圣地
[3] 陈胜乔. 杨塘书院的百年荣光与秘密
[4] 李志和. 王龙文:状元屈成探花
[5] 王龙文. 应诏陈言疏
[6] 书院史话. 搜狐网
[7] 湖南省邵东一中简介
[8] 百度百科:曾姓
[9] 桃园市曾氏宗亲会族谱编修小组. 曾氏台湾渊源谱 [M]. 桃园市曾氏宗亲会. 2021-08.
[10] 曾氏族谱的基本特色
[11] 张勇. 那一年,他们一起考进士
[12] 曾巩:被欧阳修称为“百鸟之一鹗”,与王安石相爱相杀
[13] 曾繁星. 略公房系(南丰)简介 [Z]. 曾氏宗亲网
[14] 刘宗彬. 吉安历代进士录 [M]. 江西人民出版社
[15] 柯劭忞等. 新元史, 卷二百十一, 列傳第一百八
[16] 曾新芳. 邵东太平曾氏隆重纪念太平曾氏始祖福仲公诞辰702周年 [Z]. 曾氏宗亲网.
[17] 曾晓风,曾书雁. 邵东民间举10万人之力建孝文化教育基地 [Z]. 红网
[18] 船山遗书:清同治四年精刊本 [Z]. 搜狐网
[19] 赵梅阳. 致先贤0445(王船山)——圣哲大儒
[20] 黄秋霞. 专访王鲁湘:我的忠义血性最有湖湘精神 [Z]. 凤凰网
[21] 鄢福初. 斯文在兹. 光明网-文化频道 [Z]. 2021-06-28.
[22] 李子迟. 湖湘文化真正的、最大的鼻祖,湖南人的“精神之父”——王夫之 [Z].
[23] 王玉德. 王夫之:通天人之故的大哲学家、大教育家 [Z]. 新湖南网
[24] 王鲁湘. 《梦里最美是故乡》|浩然思故乡 [Z]. 新湖南网
[25] 于江欣. 仁安羌大捷功臣刘放吾
[26] 曾仪容. 王船山与邵东太平曾氏的交往 [J]. 船山学刊, 2007, 66(4): 19-20.
[27] 禹丁华. 曾国藩早期佚文《慈荫亭记》[N]. 中国档案报. 2010-6-24.
[28] 曾国藩. 大盛公八秩寿序
[29] 邹幸福. 《曾国藩全集》未刊稿《慈荫亭记》发现及小考 [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 004: 192,194.
[30] 百度百科:太学生
Tags:
上一篇:国庆住我家 “好客房东”可行吗
相关文章
随便看看
-
裤子吸腿怎么解决,Iroducio
Ceraily! Here's a aricle srucured aroud he opic "How o Preve Pas from Ridig Up": --- Iroducio Dealig ... -
云南芒市旅游攻略,芒市简介
当你准备探索云南的芒市时,不妨参考以下的旅游攻略,带你发现这个充满魅力... -
如何利用订单编号查询快递物流信息
如何利用订单编号查询快递物流信息 在现代快递服务中,了解包裹的物流信息... -
生理期怎么减肥最快最有效,怎么减肚子上
生理期怎么减肥最快最有效? 1. 生理期减肥的挑战 生理期是女性身体的一个自... -
非婚生子如何报销医保,如何报销医保
非婚生子如何报销医保 非婚生子指的是未婚生育的子女,他们的父母并未结婚... -
如何让阳性快速转阴,理解阳性与阴性
### 如何让阳性快速转阴 理解阳性与阴性 阳性和阴性指的是病毒检测中的结果,... -
胳膊被晒红了怎么快速恢复,被晒红了怎么
胳膊被晒红了怎么快速恢复 1. 保持局部清洁 当胳膊被晒红后,首先要保持局部... -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直致力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