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2022年,大幅提高粮食收储价格?八年之痒,发改委走出关键一步

2022-02-21 11:06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眼下,全国各地都在推进春耕备耕的热潮之际,夯实夏粮丰收基础,力争春播面积只增不减,是当务之急。...

眼下,全国各地都在推进春耕备耕的热潮之际,夯实夏粮丰收基础,力争春播面积只增不减,是当务之急。而且,从今年开始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细化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的粮食面积、单产等考核指标。但是,现实却恰恰相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增反减,归结于种粮还是负收益,没有改变。

虽然,粮食生产是今年“三农”的硬任务,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但背后的隐患依然存在。

2022年,大幅提高粮食收储价格?八年之痒,发改委走出关键一步

毋庸置疑,粮食生产离不开耕地,也就是农田。

一般来说,耕地又有一般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之别。

另外,我国耕地可分为“七块地”,即东北黑土地、北方旱地、南方水田、南方旱地、盐碱地、设施农业用地及后备耕地。

目前,很多区域种植粮食的农田基础条件还是不理想,从地图上看一下中国的土地,平整、绿色的平原不太多,山地、沙漠、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将近70%。

高标准基本农田少,靠天吃饭的低产农耕地多,并且土地承包制的当下,多数地方是农户各自种植,说不定这块地是种了树,还是其它经济作物,因此,这个是不一致的,五花八门。

尤其,过去一段时间,很多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的诱惑下,基本农田种出了“楼盘”,荒山、荒沟变成了基本农田,这种现象屡禁不止。把好地都占了,用劣地、坡地、生地来滥竽充数,最终账面上平衡了,但耕地质量却大大亏空了。

记得,2021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18亿亩耕地,是不可逾越的“耕地红线”。

2022年,大幅提高粮食收储价格?八年之痒,发改委走出关键一步

这个“耕地红线”,能否守得住?

从最新国土“三调”数据来看,我国的耕地总量为19.179亿亩,这里包括一般耕地和基本农田(水田、旱地)。

国土三调显示,10年间我国耕地净流向林地1.12亿亩,净流向园地0.63亿亩,有6200多万亩坡度2度以下的平地被用来种树。

明面上数据,高于设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勉强能守得住。现实,农田不是农田,更不是良田,这是现状;今后,农田必须是农田,农田更是良田,这是警钟当长鸣。

另外,近几年,耕地抛荒,还有种粮收入低,正在侵蚀中国粮食供给安全,何谈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呢?

比如,以“耕地抛荒”为例,2009年至2018年,全国三大粮食作物净收益由186.39元/亩降低到-85.59元/亩,这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粮产区之一,湖北的恩施、黄冈、孝感等地都存在着一到两成的农地抛荒,更别提中西部地区了,情况更为严重。

耕地之所以抛荒,源于种粮“负”收益,农民种粮消极,但“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却一时难以改变,农业短板依旧很突出。因为,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枯竭,农村“腿短”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严重制约,必须依靠乡村振兴补“短腿”。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扩大内需及建立内循环,既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也是未来5年乃至10年的经济动力,让农民及农民工收入大幅增加是扩大内需及建立内循环的基本条件。

粮食价格不涨,但农业生产资料一直在大涨,农民实际收入怎么可能增长,种粮还是没钱赚,农村劳动力枯竭,农业后续无人,这个隐患太大了。

唯一突破之道:“大幅提高粮食收储价格”,千方百计增长农民及农民工的收入!

2022年,大幅提高粮食收储价格?

近日,一个好消息,粮食价格将迎来上涨,农民种地的收益,会有较大变化。

2022年,大幅提高粮食收储价格?八年之痒,发改委走出关键一步

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2022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有关政策的通知 国粮〔2022〕34号》,通知明确,2022年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22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24元、129元和131元,分别上涨2元、1元、1元。

2022年,大幅提高粮食收储价格?八年之痒,发改委走出关键一步

八年以来,不痛不痒,农民终于等到了再一次稻谷全面上涨,从2014年开始,稻谷价格就进入调整期,企稳、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尤其是粳稻,8年来一直处于下跌和持平之中,2022年是八年来的唯一一次上涨,可见有多么不容易。稻谷收储价格大幅提高,发改委走出了关键一步,这是一个好的开头。

今后,政策不断调整,土地红利会再次释放,主旋律转向公平与普惠。关于“农民撂荒田地”问题得到重视,并出台相关解决文件,鼓励农民种地,谁种地,补贴谁;从上到下,三申、五令的强调,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现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让农民种粮有钱赚”与“让种粮有合理收益”一脉相承;去年下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200亿元农资补贴,并扩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增强农民抵御风险能力。今后,带给种粮的农民,好消息会不断,进一步释放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有利于稳定种粮农民的信心。同时,不愿种地的农民,也会加速土地流转进程,或者土地托管方式。

而且,《“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关于“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明确提出: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支持有条件的省份降低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县级补贴比例。

那么,今年粮食收储价格,小麦、玉米等能否同步大幅提价呢?只能拭目以待,更多的是期待。

除了“大幅提高粮食收储价格”,千方百计增长农民收入,更为关键的是改变农业发展方式。

千方百计增长农民收入,改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关键

当下,“大国小农” 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小农户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力。

要想增长农民收入,得千方百计改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解决,农业“谁来生产”、“怎么生产”?

农业“谁来生产”?

长期以来,农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农民的素质不高以及农村劳动力逐渐枯竭,已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2022年,大幅提高粮食收储价格?八年之痒,发改委走出关键一步

在种粮政策不断向好的情况下,会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下乡、入乡来壮大新农人、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农村劳动力需要更新,才决定未来农业“谁来生产”。

农业“怎么生产”?

结合国情民意,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平原地带的粮食主产区和山区丘陵地带的低产农耕地,在于细化“大农业与小农业”的落地生产场景,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需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来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还要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力。这样,农业发展才会高质高效、增产增收,搞活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放大价值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今后,农业发展,必须打破农耕惯性,与时俱进,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养活人类。

农业关心的不仅仅是种粮食,更多地在于生产场景的精准选择,产业的叠加与整合,带来真正的综合性收益。

农业现代化,需要以项目为载体,以生产场景选择为驱动,以“新农人”为抓手,开拓农业变革的重担。

2022年,大幅提高粮食收储价格?八年之痒,发改委走出关键一步

大农业,适合平原地区,以”主粮“为主,大米、小麦、玉米等,在主要产粮区域,以“规模农业、平衡农业”为出发点,适度规模化生产,稳住农业基本盘,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比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

2022年,大幅提高粮食收储价格?八年之痒,发改委走出关键一步

小农业,适合丘陵山区地带,以“五谷杂粮、瓜果蔬菜”为主,在山区丘陵地带,以“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为出发点,打破认知边界,立足“农业”,注重产业的叠加与整合,尤其跨界融合,增加附加值,延长消费链。比如: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园、家庭农场等。

千方百计增长农民收入,以“大农业与小农业”为驱动,改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之路,才是关键。

总之,种粮除了补贴,大幅提高粮食收储价格之外,更为关键的是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一定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产量的最大化。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才能转变。

文 / 李国民 / 跨界融合 - 策划人 / 三农研究 专注(乡村建设、文旅、农旅)等项目的前期策划、规划设计!

从开发到运营,选项目,抓政策,打市场,盯运营;请关注“唯美乡村” 微信公众平台!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