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探秘中国国家博物馆9大“镇馆之宝”,太震撼了!

2023-07-31 19:16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全世界的博物馆,都拥有一两件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藏品。它们不仅牵引了人们最多的目光,既是文博小白直奔的重点,也是所在城...

全世界的博物馆,都拥有一两件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藏品。它们不仅牵引了人们最多的目光,既是文博小白直奔的重点,也是所在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的骄傲。

究竟什么样的藏品,才担得起“镇馆之宝”的名号?在灿若繁星的珍宝中脱颖而出,它们都怀揣哪些流转千年的故事?

这一期,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可以称之为“镇馆之宝”的馆藏精品吧!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拥有藏品140余万件 (套),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当代各个历史阶段社会发展变化不同方面的内容,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6000件(套),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全面系统完整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典藏宝库。

01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为红陶砂质,通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20.1厘米。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葬具。

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00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首。

02陶鹰鼎

仰韶文化

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

1958年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出土

鹰形陶鼎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此陶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前胸为鼎腹,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器口开在鹰的背部。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结构简洁,威武雄壮,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张力。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周身光洁未加纹饰

鹰鼎整体结构简洁,体积感很强,鹰的双足和尾部为鼎足稳定地撑柱于地,后收的双翅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配上鹰头部的大眼、利喙,使这只鹰显得威风凛凛,桀骜雄猛的气势。

03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商后期的青铜重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鼎内铭文“司母戊”

04

太平天国玉玺

太平天国时期,天王洪秀全刻了多种印玺作为行政发令、调兵遣将之用,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方金玺、玉玺与木玺。

1864年,天京(南京在太平天国时期的名称,为太平天国的首都)被曾国藩带领的湘军攻破后,三玺经历了不同的命运历程。

天王洪秀全玉玺上的文字

1851年爆发的洪秀全等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历时14年,席卷18个省,攻克600多座城市,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政权,定都南京(改称天京) ,洪秀全称天王。颁布了中国农民运动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土地纲领一《天朝田亩制度》。

此天王玉玺是太平天国政权的重要标志。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陷,太平军突围,玉玺被湘军掳去,由曾国藩送交清廷军机处,存于方略馆。

05九龙九凤冠

九龙九凤冠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高27厘米、口径23.7厘米、重2320克

文物年代:明代

出土信息:1957年出土于北京市昌平县定陵

馆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九龙九凤冠属于万历皇帝的孝端皇后,高27厘米、口径23.7厘米、重2320克,有珍珠3500余颗,各色宝石150余块。此冠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9条金龙,龙为金累丝工艺制成。

且龙口和凤口都口衔珠滴,在行走的时候,珠滴像步摇一样随步摇晃。

后部也有一金凤,共9龙9凤。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这顶豪华的凤冠,共嵌红宝石百余粒、珍珠5000余粒,工艺精美,造型庄重,华美艳丽无比。纷繁复杂的九龙九凤冠采用了花丝、镶嵌、点翠等多种工艺。

06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长约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34.5公斤,于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半山腰上,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被誉为十大传世国宝之一,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被认为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巅峰之作!

07利簋

利簋(guǐ),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08大盂鼎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金属炊器。

大盂鼎为西周早期康王时的重器,铭文19行,291字,内容记载周康王追述文武受命、克殷建邦,后来朝野因酗酒丧师亡国,周代则忌酒而兴,命铸盂引以为戒,尽心辅佐王室的故实,清道光初年在今陕西眉县礼村出土,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铭文虽属西周早期金文,但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开《张迁碑》、《龙门造像》之先河。加之器形巨大,造型端庄堂皇、浑厚雄伟,故作品更呈现出一种磅礴气势和恢弘的格局,从而为世人所瞩目。

09

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长1302mm;宽827mm;高413mm;重215.5kg。

器作长方形,直口,方唇,腹壁斜下内收,微鼓,四壁各置一对兽首衔环耳,共八兽首,四足作矩形,是目前所见商周时期最大的水器。

是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5年),虢季氏子白为纪念其受周天子命,率军战胜玁狁立下奇功,受到周王的褒奖而作的重器。内底铸有铭文111字,篇幅工整,结字优美。

(备注: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