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

2023-07-23 15:57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朱元璋的一周年祭日即将到来。朱棣身为藩王,不能擅自离开封地。于是,他决定派自己的三个儿子...

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朱元璋的一周年祭日即将到来。朱棣身为藩王,不能擅自离开封地。于是,他决定派自己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同往南京,代替自己祭拜明孝陵。

当时,建文帝的削藩大政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燕王势大,早就被建文帝视为眼中钉。朱棣这个时候派三个儿子入京,看似“送羊入虎口”。实际上,朱棣是希望通过此举来麻痹建文帝。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1)

待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到了南京后,兵部尚书齐泰立即建议将这三人扣押,用以要挟朱棣就范。建文帝心慈,并没有这么做。这时,徐达的长子、魏国公徐辉祖慌忙进宫对建文帝说:

“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

上述这段话出自《明史纪事本末》,徐辉祖是朱棣的大舅哥,更是朱高炽兄弟三人的亲舅舅。他对建文帝说:“我这三个外甥中,朱高煦最为凶悍无赖,为人不忠,还多次违逆他父亲朱棣。如果现在不除掉,今后必为大患。”

都说知甥莫若舅,徐辉祖的这一番话,建文帝没有听进去,多年后,后悔已来不及。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明朝第一位汉王朱高煦,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来和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明朝藩王。

一、被朱元璋厌恶

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不顾众臣反对,坚持重拾封藩制度。朱元璋把几位年长的皇子都分封到了关键区域,以便拱卫京师。例如,当时的四皇子朱棣被封为燕王,封地在北平(现北京)。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2)

朱棣被封王时年仅10岁,按照朱元璋的规定,藩王16岁便要前往封地。洪武九年,朱棣16岁,朱元璋为其在京城举办婚礼,燕王妃是徐达之女徐氏(后来的徐皇后)。大婚过后,朱棣便带着妻子北上就藩。

《明史·诸王列传》记载:

成祖四子。仁宗、汉王高煦、赵王高燧俱文皇后生。高爔未详所生母。

根据《明史》记载,明成祖朱棣一共有4个儿子,长子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次子朱高煦封汉王,三子朱高燧封赵王,这三位都是徐皇后所生。朱棣还有一个儿子叫朱高爔,生母不详,但年幼时便夭折了。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3)

朱高煦出生于洪武十三年,他比大哥朱高炽小两岁,是朱元璋的第十个孙子。在史书记载中,朱高煦和朱高炽虽然是亲兄弟,但各方面都截然不同。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七》记载:

太子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

意思是说,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从小生得肥胖,而且有足疾,走路不稳,经常失足跌倒。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4)

而朱高煦呢,他“性凶悍”,不仅生得威猛,而且尚武,骑马射箭都不在话下,颇有乃父之风。朱棣对朱高煦也非常喜欢,对文弱的朱高炽则略有遗憾。

不过,藩王家庭不比寻常人家,嫡长子从一出生起就注定要拥有更多的资源,所以,朱高煦虽然看起来更“优秀”,但注定无法逾越兄长的地位。

在仅有的史书记载中,明太祖朱元璋对朱高煦是十分厌恶的。《明宣宗实录·卷二十》记载:

初,太祖皇帝召秦、晋、燕、周四府世子及郡王之稍长者,就学京师,高煦与焉,而与晋恭王第三子济熿、周定王第二子有爋相好,言动皆轻佻,素不为太祖所爱。

洪武年间,皇子无诏不得离开封地,随着几位皇孙逐渐长大,朱元璋思念孙子,便召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几位年长的皇子之子入京读书。

这期间,朱高煦和几位堂兄弟,包括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都很熟悉,朱高煦言语和行为都非常轻佻,多次惹得朱元璋不高兴,朱元璋对其他皇孙都十分宽厚,唯独对朱高煦却非常不喜。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5)

在封建王朝,明朝皇室成员的待遇相对是比较优厚的,这是朱高煦值得庆幸的地方,他身为朱元璋的孙子,从一出生就拥有亿万百姓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然而,朱高煦的“不幸”是他生下来就是次子,更不幸的是,他心比天高。

二、被朱棣诓骗

明朝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下旨封朱高炽为燕王世子,这就意味着,若干年后,继承燕王爵位的将是朱高炽,而朱高煦一脉,则会沦为旁支。

这是正常的藩王传承秩序,朱高煦也只能认命。但需要说明的是,此时此刻,朱高煦并没有对自己的兄长表现出觊觎之心,或者说,他的野心并没有被激发出来。直到几年后,他被父亲朱棣的话所诱导,开启了他的觊觎之路。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6)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撒手人寰,朱标之子朱允炆登基,改次年为建文元年,因而朱允炆又被称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意见,积极削藩,一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

《明史·黄子澄传》记载,当时朱棣是朱元璋活着的诸子中,年龄最长的一个,是朱允炆的首要削藩对象。

但是,燕王“势大难图”,因此黄子澄才建议朱允炆从其他五王入手,例如,周王朱橚就是朱棣的同母弟,废朱橚的目的就是为了剪除朱棣的羽翼。

建文帝的一系列动作,朱棣也心知肚明,到了建文元年,朱允炆和朱棣之间,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暗潮涌动,相互之间各有准备。

所以,到了朱元璋忌日的那天,朱棣本人称病,但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朱棣派了三个儿子前往南京祭祀明孝陵,这也就是本文开篇提到的部分,只可惜,朱允炆心慈,没能抓住这次机会。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7)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正式起兵“靖难”,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打响。《明史·朱高煦传》记载:

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从,尝为军锋。

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棣命长子朱高炽镇守北平老巢,他带着次子朱高煦一路南下。朱高煦英勇善战,在战场上屡立奇功。例如,在白沟河之战,朱棣被南军名将平安和瞿能夹击,几乎精疲力尽之时,朱高煦率领数千精骑杀来,《明史》云:

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

朱高煦一路杀伐,杀掉瞿能父子,救父亲于乱战之中,让朱棣感动不已。

朱棣在靖难系列战争中,败得最惨的莫过于东昌之战。东昌,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聊城,当时,南军将领盛庸设下埋伏,引诱朱棣深入,几乎一举将朱棣击杀。朱棣侥幸逃脱,但朱棣麾下大将张玉战死,朱棣独自逃命,多亏朱高煦赶来,击退了南军。史载:

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并不是一位养尊处优的二公子,而是朱棣的一把利刃,他锐不可当,一路为朱棣保驾护航。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8)

换句话说:朱高煦不仅仅是朱棣的儿子,他是战友,是功臣,更重要的是,他救过朱棣的命。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招降了江防都督陈瑄,顺利渡过长江,先拿下镇江,然后大军直逼南京浦子口,盛庸作困兽之斗,朱棣率领大军轮番攻击,拼尽全力也无法攻破浦子口的防线,这是,朱高煦来了。《明通鉴·卷十三》记载:

适高煦引兵至,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率众殊死战,庸兵失利,退屯高资港。

朱棣见朱高煦带兵前来,大喜过望,抚着朱高煦的后背说:“儿啊,接下来看你的了,你大哥身体不好。”

朱棣是一位擅长驾驭人心的君主,他这句话说得颇有深意。看起来,是让次子朱高煦去破敌制胜,实际上是在承诺:这是我夺取皇位的最后一战,若我们赢了,少不了你的好处,毕竟你大哥身体不好,我夺下来的皇位将来不还是你的?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9)

朱棣一番话,说得朱高煦心潮澎湃,朱高煦带着部下玩命冲杀,最终攻破了浦子口防线。接下来,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朱棣顺利入城。从此改天换地,大明王朝进入永乐时代。

三、被朱高炽捧杀

上个世纪中期,当代著名女作家茹志鹃写了一部叫《在果树园里》的书籍,在这本书里,茹志鹃发明了一个词,叫“空头支票”,现在,这个词已经被收录于《成语大词典》。意思是:比喻不能兑现的诺言。

笔者认为,用这个词来形容朱棣在浦子口外对朱高煦的承诺,再合适不过。

毫无疑问,虽然朱高炽镇守北平也有功劳,但相比较而言,朱棣能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他的次子朱高煦的功劳更大。《明史》也评价说:

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

微妙的是,朱高煦之功,不仅仅朱高煦认可,朱棣也非常认可。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10)

朱棣登基后,由于朱高煦出身军旅,和武将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包括朱能、丘福在内的靖难名将几乎都支持朱高煦为太子,而那些文臣们则选择恪守古礼,认为朱高炽并无过错,若轻易废长立幼,将来势必会酿成大祸。

自西周以来,皇位传承讲究“立嫡立长”,朱棣有一个敦厚仁爱的嫡长子朱高炽,又有一个军功卓著的嫡次子朱高煦,永乐年间这种情形,像极了唐朝武德时期。

不过,唐初的储位之争,最终以玄武门喋血而告终。很明显,朱棣不想酿成宗室喋血的局面。

其实,朱棣一度认为,朱高煦“类朕”,想立朱高煦为太子。只是,这种想法在古代礼制面前,承受着巨大的阻力。

所以,所谓的“空头支票”,朱棣最初并没有打算抵赖,只是到了最后,他犹豫了。

从建文四年朱棣登基,到永乐二年,三年的时间,朱棣一直没有确立太子。但是,太子乃是国本,不能长久空悬,永乐二年,一个关键的人物,促成了朱棣的立储的决心,这个人就是明朝第一才子解缙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11)

笔者之前曾写过解缙,解缙不仅有大才,而且性格非常耿直,当朱棣就太子人选询问解缙的意见时,解缙果断表示“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这样的回答朱棣听得太多了,他不满意,解缙最终脱口说出三个字:“好圣孙!”

朱元璋驾崩的那年(洪武三十一年),朱高炽之妻张氏生下长子,取名朱瞻基,这是朱棣的第一个孙子。朱瞻基出生当天,朱棣梦见朱元璋将大圭传给自己。大圭乃是皇家祭祀之重器,寓意不言自明。因此,朱棣对朱瞻基一直非常喜欢。

解缙的意思是:因为你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所以要选择朱高炽为太子!

耿直的解缙说出了朱棣的心声:既然不确定两个儿子到底谁更合适,那就从孙子辈开始选择。就这样,朱高炽被正式册封为太子。

太子名分已定,朱高煦被封为汉王,两兄弟的身份,从此判若云泥。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12)

朱高煦不服,可以想象,若以朱高煦和朱棣的性格,永乐二年,大明朝的皇宫中可能会存在以下对话:

“父皇,当年你不是说大哥身体不好……”

“胡说八道,你大哥是太子,你岂能乱说!”

“可是,当年在浦子口,你不是这么说的……”

“我当年并没有承诺你什么,是你自己想多了!”

朱高煦语塞,从此朱高煦变了一个人,他要夺回“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朱棣将朱高煦的藩地设在云南,朱高煦哭诉道:“我何罪之有,要被贬到万里之外?”朱棣心软,便让朱高煦暂时留在京城。在朱高煦的迫害下,立储的“罪魁祸首”解缙被贬。《明史》云:

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

朱高煦赖在京城不走,他居功自傲,在京城多行不法之事。朱棣心中有愧,对次子多有纵容。越是如此,朱高煦越是桀骜。他出入之间都效仿太子仪仗,而且对太子出言不逊,颇为不敬。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13)

当时,一些文臣劝朱高炽要提防朱高煦,朱高炽却选择另外一种处理方式——捧杀。

朱高煦犯错,朱高炽替弟弟求情;朱高煦给朱高炽使绊子,朱高炽选择微笑应对;朱高煦打压对他不利的文臣,朱高炽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就这样,朱高煦越来越无法无天,在京城横行了十一年。直到永乐十三年,朱高煦的行径终于引起了朱棣的不满。《明史·朱高煦传》记载:

请得天策卫为护卫,辄以唐太宗自比。己,复乘间请益两护卫,所为益恣。

朱高煦上书给朱棣,恳请朱棣将天策卫送给自己做护卫。

唐朝时期,李世民功高,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朱高煦此举,其实大有效仿李世民之意。

不久,朱高煦在府中自比李世民的言语传到了朱棣耳中,朱棣惊惧不已。试问:若朱高煦是李世民,那朱棣是什么?是那个被架空的太上皇吗?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14)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目空一切的皇子,但是,能和朱高煦并肩的,寥寥无几。事实证明,朱高煦可以居功自傲,可以僭越礼仪,甚至可以不尊重兄长,但是,他不能引起父亲的猜疑。因为一旦他这么做了,他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四、被时代遗弃

永乐十三年,朱棣不顾朱高煦的哭诉,坚持将朱高煦的封地改到青州,要求朱高煦必须到封地就藩。

朱高煦无奈,只得挑选精兵强将三千人,决然离开京城。半路上,朱高煦劫掠百姓,兵马指挥使徐野驴带兵阻止,不料朱高煦直接将徐野驴一刀两断,手段之狠辣,让山东官吏无不骇然。

到了封地后,朱高煦更加狂妄,他抢占民田,烧杀抢掠,视百姓如草芥,犯下种种恶行。

第二年,朱高煦回京,朱棣历数朱高煦的十大罪状,褫夺朱高煦的冠服,囚禁在西华门内。若不是太子朱高炽哭着为他求情,朱高煦或许已经被贬为庶人。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15)

事后,朱棣削去朱高煦两卫,诛杀他左右的亲信之人,改封到乐安州。《明史》云:

高煦至乐安,怨望,异谋益急。

朱高煦到了乐安之后,并不感激兄长的相救之情,他怨气日重,和属下多人在酝酿“异谋”。

明朝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伐途中病逝,为了防止朱高煦叛乱,杨荣、张辅等大臣一方面秘不发丧,另一方面紧急派人赴京通知太子朱高炽,待朱高炽派儿子朱瞻基迎回朱棣的灵柩后,大局已定,朱高煦已经没有了机会。是年,朱高炽登基,是为明仁宗。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16)

《明史·朱高煦传》记载:

高煦亦日遣人潜伺京师,幸有变。仁宗知之,顾益厚遇。遗书召至,增岁禄,赐赉万计,仍命归籓。封其长子为世子,余皆郡王。

意思是说,朱高炽登基后,朱高煦非常不安,他派心腹之人潜入京城,伺机发动叛乱。朱高炽明知弟弟有歹心,但仍旧加封朱高煦,不仅追加他的俸禄,而且还封赏了朱高煦的诸位儿子。

实际上,这就是明仁宗朱高炽的聪明之处。俗话说,疑罪从无,朱高炽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若贸然对弟弟出手,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名声,还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所以,他继续封赏朱高煦,希望朱高煦能够感念自己的恩情,从此放下觊觎之心。

朱高炽对弟弟拳拳之心,并没有让弟弟感动。10个月后,朱高煦再一次看到了叛乱的希望。洪熙元年,朱高炽在位不满一年就驾崩了。

朱高煦骤闻消息,大喜过望,他果断派出杀手,打算截杀朱瞻基。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17)

原来,朱高炽驾崩前,朱瞻基被派往南京视察,朱高炽病重时,急召朱瞻基返回北京,没等朱瞻基返回,朱高炽已经驾崩。

所以,从南京赶回北京的路上,是朱高煦下手的绝佳机会。不过,一方面因为朱高煦准备得太仓促,另一方面是朱瞻基返回的速度太快,朱高煦派去的杀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

躲过二叔的追杀,朱瞻基回到京城,成功登基,是为明宣宗。《明史》记载:

及帝即位,赐高煦及赵王视他府特厚。

朱瞻基登基后,效仿父亲的做法,对二叔朱高煦和三叔朱高燧的封赏特别优厚。接下来,朱高煦又提出了一些“安民”的要求,朱瞻基都欣然应允。

几个回合下来,朱高煦认为,他这个侄子不过是个软柿子。也许,朱高煦从朱瞻基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堂兄朱允炆的影子。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18)

同样是叔叔夺侄子的江山,父亲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于是,朱高煦决定复制朱棣的故事,发动第二次“靖难之役”。

五、被朱瞻基炙烤

明朝宣德元年八月,汉王朱高煦联合山东都指挥使靳荣,掠夺周边的所有马匹,设前后左右中五军,密谋造反。《明史·朱高煦传》记载:

御史李濬以父丧家居,高煦招之,不从,变姓名,间道诣京师上变。帝犹不忍加兵,遣中官侯泰赐高煦书。

意思是,当时,朝中有一位官员名叫李濬,因丧父在家丁忧,朱高煦派人招揽李濬共谋大事,李濬没有答应。后来,李濬改名换姓,从朱高煦手中逃脱,走小路逃到京师,将朱高煦叛乱的事情上报给了朱瞻基。

朱瞻基的表现和当年建文帝如出一辙,他不忍对叔叔下手,只是派宦官侯泰带着诏书去质问朱高煦。结果,朱高煦强硬回怼:

“永乐中信谗,削我护卫,徙我乐安。仁宗徒以金帛饵我,我岂能郁郁居此!汝归报,急缚奸臣夏原吉等来,徐议我所欲。”

朱高煦的意思是说:永乐年间,朝廷削我护卫,将我迁到乐安州。洪熙时期,朝廷用锦帛收买我,我岂能受你们摆布?你且回去告诉朱瞻基,让他把夏原吉等奸臣绑起来交给我,我再和他慢慢计较!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19)

从朱高煦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朱高煦不仅对自己的父兄充满怨怼,还大言不惭,认为朱瞻基绝不是自己的对手。

尽管如此,朱高煦造反的窗户纸当时并没有被完全捅破,因为侯泰不过是一介宦官,他回京后,不敢据实以告,朱瞻基仍不相信朱高煦已经造反。

根据《明史·张辅传》记载:

宣德元年,汉王高煦谋反,诱诸功臣为内应,潜遣人夜至辅所。辅执之以闻,尽得其反状,因请将兵击之。

朱高煦知道,若要造反,京城没有人相应是不行的。朱高煦派人进京联系英国公张辅,希望张辅能够辅佐自己成就大业。

事实证明,朱高煦有着乃父一样的机会,但没有乃父的脑子。因为他的这一步棋非常不高明。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20)

张辅是张玉之子,因平定安南有功,被朱棣封为英国公。在永乐、洪熙年间,英国公张家的地位已经超过魏国公徐家,称得上是朝廷第一勋贵。朱高煦这个时候寄希望于张辅,无疑是一步臭棋。

试想:张辅已经是明朝第一勋贵,即使他冒着巨大风险帮助朱高煦造反成功,朱高煦又能给他什么呢?所以,老成谋国的张辅在接到朱高煦的书信后,第一时间冲向皇宫,将朱高煦造反的罪名坐实。

朱瞻基在拿到证据后,第一时间召集张辅、杨士奇,夏原吉、杨荣等人商量,张辅的意思是“陛下只要给我两万兵马,我便能将朱高煦活捉”。但是,“三杨”之一的杨荣却不这么认为,杨荣分析形势,最终给出四个字的建议:御驾亲征

杨荣为什么一定要劝明宣宗御驾亲征?这是有深度原因的。27年前,靖难之役爆发后,南军之所以失败,本质上还是建文帝偏信耿炳文和李景隆等人。所以,同样是藩王之乱,这一次,皇帝谁也别信,御驾亲征才是最好的良方。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21)

事实证明,杨荣是正确的,因为朱瞻基的御驾亲征,这场战争很快平定。《明史》记载:

及闻亲征,始惧。时有从乐安来归者,帝厚赏之,令还谕其众……前锋至乐安,高煦约诘旦出战。

朱高煦看似志在必得,实际上是个色厉内荏之徒,他听闻朱瞻基竟然亲自前来,在气势上先弱了几分。接下来,有叛军投降了朝廷,被朱瞻基厚赏;

朱高煦军心登时大乱,一时间,很多将领弃城逃走,主动投奔朝廷,大战未打,朱高煦身边的将领已经走了一半。待朱瞻基来到乐安城北,朱高煦只得关闭城门,不敢出战。

接下来,朱瞻基下令围而不打,继续施展攻心计,城内叛军自知不是朝廷的对手,竟然打算活捉朱高煦献给朝廷,以图戴罪立功。朱高煦大惊失色,只得烧毁信件,选择逃跑。在逃跑无望之后,朱高煦果断认怂,宣布投降。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22)

很多人喜欢把“朱高煦之乱”和“靖难之役”相提并论,实际上,笔者认为,不管是从战争规模还是从发起战争的藩王的能力来看,前者和后者都不是一个量级的。

朱高煦被抓后,群臣上奏要杀之,朱瞻基将大家的奏折拿给朱高煦看,朱高煦叩首道:“罪臣罪该万死,一切都听皇上旨意。”

在班师回朝之前,朱瞻基并没有杀掉二叔,只是下旨将朱高煦父子贬为庶人,押回京城看管。所有参与叛乱的主谋皆被处死,余则不论。

在《明史》等正史中,并没有记载朱高煦的最终结局,但是在《国朝献徵录·汉庶人传》中,朱高煦之死颇为另类,书中记载:

一日上欲往视,左右止之,不听。及至,熟视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壮士舁铜缸覆之。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

意思是,一天,明宣宗朱瞻基到牢里去看望二叔朱高煦,待朱瞻基离开时,朱高煦突然伸腿将朱瞻基绊倒。朱瞻基大怒不已,认为二叔其心可诛,于是命人取一口三百斤的铜缸将朱高煦罩住。

朱高煦勇猛异常,差点顶缸而出。朱瞻基怒火中烧,下令在铜缸外生火,可怜明朝初代汉王朱高煦,最终被活活烤死。

六、如何看待朱高煦

明朝历史学家焦竑曾评价朱高煦:

其凶横、淫荒、狡黠、险狠、跋扈,不可御久矣。

受朝廷的影响,有明一朝,人们对朱高煦的看法大多和焦竑一样,史学家几乎把所有的贬义词标签都贴给了朱高煦。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23)

笔者认为,朱高煦凶悍、狡黠、跋扈,这是不可否认的。他觊觎皇位,发动叛乱,并且最终以失败告终,他的故事,是明朝藩王的最佳反面教材,同时,也是历史上很多野心家的缩影。

朱高煦和朱棣不同,朱棣当年发动靖难之役,虽然也有不可取之处,但朱棣是在建文帝力主削藩、步步紧逼、不进则退的情况下才决定清君侧的。

而朱高煦深受仁宗、宣宗恩赏,只要他安安分分地做他的藩王,朝廷并不会挤压他的利益。在这种情形下,朱高煦仍然宣宗造反。

换句话说,朱棣造反,有被迫的成分,而朱高煦造反,完全是利欲熏心。这是他最不可取之初。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24)

历史上的朱高煦,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反面人物吗?其实不是。

笔者认为,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的功劳还是需要历史认可的,同时,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造成朱高煦悲剧的,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欲望,更是封建时代“立嫡立长”的制度。朱高煦的不甘心,虽然不合理,但合情。

蔡东藩先生在《明史演义》中用一首诗来评价朱高煦,我认为非常确切:

庸材也欲逞强梁,暴骨扬灰枉自伤。

莫向釜中悲煮豆,追原祸始是文皇。

朱高煦不满于现状,欲壑难填,最终一败涂地。我们在感慨明朝宗室内讧的同时,也应该思考,朱高煦之祸,实际上是朱棣一手造成的。

作为父亲,倘若朱棣不给次子这么多纵容,朱高煦也不至于目空一切。倘若朱棣不给朱高煦留下继位的希望,朱高煦也不至于心有不甘。

其实,不仅仅是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也有“捧杀”朱高煦的嫌疑,也就是说,明朝的三位帝王联手,造就了一个时代的“弃子”。这才是汉王朱高煦之祸的本源。

汉王朱高煦叛乱与太子妃(明朝朱高煦是谁的儿子)(图25)

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冲在《论衡》中曾说过:

“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朱高煦的人生虽然曲折,但是,造成朱高煦之祸的根本,才是最值得后人思考的地方。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