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王安石的赠外孙这首诗(赠外孙王安石古诗解释)

2023-07-05 09:22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王安石写给外孙的一首诗,透漏出教子成才的秘密,给人启迪! 现在的孩子们非常宝贵,是家庭的中心,也是祖国的花朵。是每个家...

王安石写给外孙的一首诗,透漏出教子成才的秘密,给人启迪!

现在的孩子们非常宝贵,是家庭的中心,也是祖国的花朵。是每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当然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热情地赞美孩子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王安石的赠外孙这首诗(赠外孙王安石古诗解释)(图1)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智”、“强”,成了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家长们最焦虑的事情。

可是,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呢?家长们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实行早教,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广泛地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特长班、辅导班,将孩子的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不愿意浪费一点时间。

有的家长们实行狼性教育,锻炼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磨炼孩子的意志力和协作精神。

还有的放纵孩子的天性,任其自由发展,家长省事。

王安石的赠外孙这首诗(赠外孙王安石古诗解释)(图2)

这些方法的效果怎么样呢?笔者不是教育专家,不敢妄下结论。

但是,笔者读了王安石写给外孙的一首诗:《赠外孙》,我认为诗中透漏出王安石教子成才的秘密,给人启迪,令人深思。 所以把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先看看王安石有没有资格谈论教育孩子的问题吧。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 -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北宋时期的名相、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从政则位极人臣、官至卿相。作文则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赋诗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毫无疑问,王安石是非常成功的,他的才华、学识得到了人们的公认。

再看一下王安石家族的科举考试成绩吧,王安石本人是进士;王安石的叔祖父王贯之是进士;

王安石的父亲王益、长子王雱还是进士;王安石的长兄王安仁、他的三个弟弟王安礼、王安国、王安上也都是进士。

也就是说王安石家族,从他的爷爷辈到他的儿子辈,四代人一共有八位是进士出身。这个成绩极其辉煌,足以说明王安石家族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对于家族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以上这些可以证明,王安石确实有资格谈论孩子们教育的问题。

王安石的赠外孙这首诗(赠外孙王安石古诗解释)(图3)

王安石的亲家是福建才子吴充,巧的是两人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王安石罢相后,就是吴充继任的宰相。

这两位的缘分延续到了下一代,王安石将大女儿嫁给了吴充的二公子吴安持,相爷的千金与相府公子,这是真正的门当户对啊。

婚后,王安石的大女儿生了个大胖小子吴侔,接到女儿的报喜,老王立马晋升成了外公,他当然要来吴家看望、贺喜啊!

王安石的赠外孙这首诗(赠外孙王安石古诗解释)(图4)

在女儿家,王安石一幅和蔼慈祥的表情,他紧抱着自己的小外孙,紧盯着他胖乎乎的小脸蛋,怎么看都看不够,怎么看都好看。

老王情不自禁地赞叹道:“他可爱啊,就是画上的都不如他!”这就是典型的隔代亲啊。

得到了父亲的赞美,做女儿的是满脸的幸福和傲娇,她柔声说道:“老爸,请给你外孙写首诗,留作纪念吧。”

王安石的赠外孙这首诗(赠外孙王安石古诗解释)(图5)

王安石笑得合不拢嘴,满口答应,他略一思索,提笔就写出了《赠外孙》这首著名的诗:

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

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

意思是,我的外孙长得眉清目秀,就像南山的小凤凰一样,即使是图画上的小孩,都不如他漂亮可爱。他小的时候想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不要管得太严,但是,长大一些之后,一定要让他多读书。

王安石的赠外孙这首诗(赠外孙王安石古诗解释)(图6)

诗的前两句,是赞美小外孙可爱的容貌。后两句是重点,要背过得哦。

王安石目光长远,他言传身教,将自己的育儿经验毫无保留地悉心传授给女儿:孩子小的时候,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让他有个快乐的童年。但是长大了,就必须好好读书,多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王安石的赠外孙这首诗(赠外孙王安石古诗解释)(图7)

“梨栗”的意思是指吃的和玩的东西,小孩子的天性是吃和玩,一定要释放他的天性,让他展现自己的兴趣,发挥他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要过多地干涉,让他自由、健康、茁壮地成长。

五车书,就是学富五车的代指,意思是要读很多的书。

这是王安石的经验之谈,他自幼就酷爱读书,记忆力还好,读书过目不忘,别人“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对王安石来说,根本不用这么费劲,一遍就可以了。

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苏轼对于王安石惊人的记忆力有些怀疑。

有一次,苏轼在王安石家的书房,在最角落里找了一本布满尘土的书,选了其中的“如意郎安在否?”这一句,问王安石的出处。

王安石立刻流利地接出了下一句:“妾已啖之矣。”然后告诉了苏轼这句话的出处,这篇文章的内容,分毫不差。从此,苏轼对王安石的学问和记忆力佩服的五体投地。

王安石的赠外孙这首诗(赠外孙王安石古诗解释)(图8)

王安石酷爱读书养成了习惯。在他进入仕途后,成为了名臣韩琦的幕僚。王安石依然不放松学习。他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连早晨上班都来不及洗漱装扮。

韩琦以为王安石是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夜夜出去寻欢作乐,就语重心长地劝他,不可荒废了读书学习。王安石只是笑了笑,也不辩解。后来,韩琦才发现自己错怪了王安石。

就像宋真宗赵恒说的那样: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读书提高了王安石的视野,提升了王安石的修养,丰富了王安石的学识。这些为王安石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王安石才强调,教育孩子之道在于:小的时候可以纵容他玩耍,大了之后,就一定要让他不停地读书,书读得越多越好,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这会让人一辈子受益无穷。

王安石的赠外孙这首诗(赠外孙王安石古诗解释)(图9)

王安石写给外孙的这首诗,透漏出他教子成才的秘密,也写出了自己学习的经验和智慧,可谓是教子的经典之作。这首诗的内容给人启迪,令人深思。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