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读书|“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透视古代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丑娘”张少华称自己是校花,原以为开玩笑,看到照片后信了

2023-06-08 07:27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天工开物(译讲)》 (明)宋应星著 诸雨辰译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古代科技著作,对我国17世纪的...

《天工开物(译讲) 》

(明)宋应星 著

诸雨辰 译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古代科技著作,对我国17世纪的农业和传统手工业,如粮食种植与加工、制盐、制糖、纺织、染色、制陶、采矿、冶金、铸造、造纸、酿酒等方面的生产技术进行了系统介绍。涉及生产技术130多项,涉及行业科学数据130多项,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译为多国文字,影响遍及东西方各国。书中所附123幅木刻版画,生动展现了晚明时期的生产劳动场景和传统工艺。

>>内文选读:

导读(节选)

春秋时期,子路随孔子周游列国,掉队在后,遇到一位肩上挑着除草农具的老人,便问他是否见过自己的老师孔子。老人没有回答,反问子路:“四体不勤劳,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呢?”老人的话是在讽刺周游列国的文士不务实际,而自己甘愿做一个自耕自给的隐士。可惜,后来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往往都有“五谷不分”的问题,更不必提如何种植、加工五谷了。诞生于晚明时期的《天工开物》,一反读书人不事生产的常态,把与民生关系最密切的粮食生产问题放在卷首。

第一卷“乃粒”,依次介绍了稻、麦、黍、稷、粱、粟、麻、菽的种植,以稻、麦为主,详述了作物的种植流程,包括浸种、栽秧、插秧、播种、施肥、锄草、灾害防治等各个环节,对于耒、耜、耙等种植工具与筒车、牛车、踏车、拔车、桔槔等水利设施的使用也进行了总结。通过阅读,我们能够系统地了解各种粮食在登上我们的餐桌前经历了些什么,切实地体会盘中餐的“粒粒皆辛苦”,而书中提到的诸如砒霜拌种、肥料施放、水碓使用等,即便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是相当先进的生产经验。

明代思想家李贽讲过一个朴素的道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了吃饭,人们最重视的便是穿衣。中国有着悠久的纺织文化,祖先的神话中把织女视为天帝的孙女加以崇拜,而纺织文化也进入了汉语词汇中。我们形容治理天下的才能会说“经天纬地”,形容有才学会说“满腹经纶”,可是又有几人真正见过“经”“纬”“经纶”呢?你知道“经”“纬”“经纶”是什么吗?

第二卷“乃服”,就讲了丝、棉、麻、皮、毛等原材料的取得与衣物的织造,以丝为主。作者从蚕的养殖讲起,介绍了养蚕的各个环节,从蚕的产卵到蚕浴,从蚕的种类到喂养中的各种禁忌,涉及种种细节。其中关于蚕的杂交育种与蚕病防治等知识,经由法国汉学家儒莲的翻译,在欧洲广泛传播,达尔文更将其收入《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这堪称《天工开物》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贡献。

此外,第二卷中还详细介绍了造绵、缫丝以及纺织工序中涉及的纺车、经具、织机等。像提花机这样能织出巧夺天工衣料的机械,其结构与操作流程其实相当复杂,幸好书中配合文字描述,绘制了机械示意图,让我们得以想见其纺织现场,甚至可以对织机进行复原。一代代织工的形象虽在时间长河中模糊了,但不绝的缕缕丝线依旧可以穿行于织机之间,丝线便串联起了人与人、人与时间。不然,《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为何偏偏在纺车面前驻足呢?

此后诸卷,《天工开物》还分别介绍了海盐、池盐、井盐、末盐崖盐等主要盐产及其制备流程与方法,蔗糖、蜂蜜、饴饧等制糖工艺,瓦、砖、罂瓮、白瓷、青瓷等陶瓷器物,鼎、钟、釜、炮、镜、钱、斤斧、锄镈、锉、锥、锯、刨、凿、锚、针等金属器物,弓、弩、干、火器等兵器,舟、漕运船、海船、马车、独轮车等车船的制造技术,石灰、煤炭、矾、硫黄、砒霜、金、银、铜、铁、锡、铅、宝石等矿产资源的采掘和炼造技术,对造纸、酿酒等也有详述。真可谓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其中不少工艺,如利用竹筒排空挖煤巷道中的瓦斯、金属冶炼时用到的活塞式风箱等,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水平。相信这些技术工艺中,总有令你好奇或感兴趣的部分。

  作者:诸雨辰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