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建国以后为什么要把六大名著改成四大名著?

2023-05-31 18:10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四大名著大家肯定耳熟能详,但要说起六大名著很多人会觉得陌生,但要是说出另外两本书的书名,大家一定不陌生,这两本书就是吴...

原标题:建国以后为什么要把六大名著改成四大名著?

清朝,民国,一直到1949以前,公认流传的说法都是六大名著,那么为什么会在49年以后改为四大名著呢?

四大名著大家肯定耳熟能详,但要说起六大名著很多人会觉得陌生,但要是说出另外两本书的书名,大家一定不陌生,这两本书就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其实除了六大名著和四大名著,还有五大名著的说法,那便是加上《金瓶梅》。无论哪种提法,都离不开今天基本的四大名著,而且这些提法也都是从清朝开始的,因为《红楼梦》是清朝曹雪芹著作。

那么从六大名著到四大名著,中间经历了什么,又是谁改的?

我们先来看看被删掉的《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都是什么样内容。

《聊斋志异》是六大名著里唯一一部短片小说集,它是由近500个故事集汇集而成,其中大部分的故事都有鬼、狐、仙、灵的身影。里边最经典的篇章就属《聂小倩》和《画皮》。

《儒林外史》讲述的是元末明初至清朝中间的两百多年的历史。主要讲述了在封建社会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我们课本中学过的《范进中举》便是其中的一个人物故事。

那么在建国初期将六大名著改为四大名著,是因为这两本书比不上四大名著吗?其实并不是。

现代文学家老舍曾评价《聊斋志异》,“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郭沫若也曾在1961年为蒲松龄故居题写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儒林外史》同样如此。清代文艺评论家张文虎曾点评道:“然描写世事,实情实理,不必确指其人;而遗貌取神,皆酬接中所频见。可以镜人,可以自镜。”

文学家鲁迅也在看过之后感叹:“是后亦少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更》者。”

可见这两本书比起四大名著,也不遑多让。

但当时的专家学者认为这两本书并不适合在建国初期作为开启民智的书籍而广为流传推广。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这便与我们前边介绍的书籍内容有关系。

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中的花妖狐媚基本都非常善良,而很多人类却罪大恶极,而且整本书呈现的消极的态度比较多,而新中国刚成立,需要人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并且在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还未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禁锢,封建迷信仍然还存在于普通大众的思想中,而书中内容大多是关于人鬼狐仙的故事,因此并不适合在建国初期给大众看。

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充满了对官吏的痛恨,对礼教的不屑和对科举的排斥,内容比较负面,写出了大量的社会矛盾。新中国刚建立时,社会依旧矛盾重重,而这样一本书并不能为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其实以上只是其中的一种流传教广的说法,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也未见有官方在此方面的发声。笔者比较认可的是另外一种说法:

建国初期纸张笔墨比较短缺,而各印刷局通过市场反馈,发现《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的销量比其他两本要更受欢迎和认可,于是便慢慢演变成了今天的四大名著,这其实是一种市场选择的结果,并不是人为干预导致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