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原创 山东:竞逐“抢企大战”,期待更多的“花落齐鲁”

2023-05-30 07:58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如果以山东为例,过去5年,恰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取得突破的5年,肩负国家战略的山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公平准入和公...

原标题:山东:竞逐“抢企大战”,期待更多的“花落齐鲁”

近年来,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引擎”,人才的变动引人关注,有关“抢人大战”的话题屡屡成为新闻热点。各地“千帆竞速”,纷纷出台各项措施引人、留人,在竞争中寻求突破。

5月24日,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联合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抢企大战”城市地域全景报告》(下简称《报告》),对近5年企业最青睐的城市及地域以客观数据进行呈现,发布企业迁入量城市群排名、地理区域排名,企业迁入量10强省份榜、20强城市榜。报告显示,过去的近5年里,山东企业迁入量达到2.1万家,位列全国第4位。

相比“抢人大战”,“抢企大战”好像“稍逊风骚”,但实际上一个地区引人、留人的竞争力除了整体发展环境,关键因素离不开企业,诸多城市成为“人才虹吸地”标配“大厂”林立,深圳的华为、杭州的阿里巴巴,省内的济南、青岛也是如此,出现了浪潮、重汽以及海尔、海信等代表性企业。

发展环境好不好,企业的“用脚投票”至关重要,正如《报告》所述:企业区域间迁移,或因产业资源,或因区域政策,亦或是生产成本驱使,无论哪种因素,企业迁移对于全国经济发展、市场活力提升都具备重要意义。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某种意义上也推动了“抢企大战”。

企业数量和人才保有量一样,均是观察一个地方发展活力的一个核心元素,为什么很多离开“北上广深”的人又去而复返?很难想象一所城市、一个省没有像样的企业、没有众多的企业还能够吸引人、留下人。

如果以山东为例,过去5年,恰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取得突破的5年,肩负国家战略的山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公平准入和公平竞争,营商环境整体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方阵,经济社会发展也因此受益良多——在涉及市场活力等要素领域,2022年末山东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404.5万户,相比2018年增长超7成,选择山东共享发展机遇成为诸多企业的“一致步调”。

(图源:大众网)

今年以来,山东连续召开儒商大会、跨国公司恳谈会等招商推介活动,从招商引资活动的成果能看出外界对山东营商环境的看好、对山东未来发展的看好——第三届儒商大会签约重点项目444个。其中,外资项目112个,总投资212.1亿美元,合同外资41.4亿美元。截至目前已有231家世界500强在山东设立了898家企业,成为山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报告》数据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样的结论:过去的近5年里,山东企业迁入量达到2.1万家,从企业迁入来源来看,山东省外迁入企业达7000家,占总迁入量的三分之一;从迁移企业类型看,有193家跨省迁移的高新技术企业落地山东,数量位居第2位;在企业迁入量20强城市榜中,济南以4009家企业的迁入量排名第七,青岛则以3465家的迁入量排名第十五。

可以说无论是整体迁入量到还是城市入选数量,山东均有不俗表现。

数据可以告诉我们山东整体的一些发展情况、市场活力,同时也能给我们诸多发展的建议。

尽管山东以迁入量2.1万家的总数排在全国第四,但与标兵省份例如浙江省3.2万的数量差距较大。与这个量相比较,令人惊讶的是山东并不是企业净流入量省份前十,考虑到净流入量省份第十的湖南省只有85家净流入,即便山东排名第十一位,也只有两位数的数据,相比迁入的五位数数据,这值得令人深思——山东迁出的企业数量足够大。

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企业“走出去”的很多,从代表国资国企的山东能源二十一年前的走入三秦大地到代表民企的魏桥产能“转战”云南再到民企、国企沿着“一带一路”走向全球,它们是山东“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门,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然而也有一些企业,让全省反思的“凤岐茶社”,中建八局总部曾设在济南,它们有这样那样的发展需要离开“搬离”了山东。

成绩面前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继续前行,短板面前保持耐心认真、兢兢业业把工作做好。

“只要符合高质量发展方向,只要有利于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只要有利于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我们都将全力支持”,在5月8日的2023年济南市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济南市委书记刘强给出这样的表态。

作为国资国企集聚的济南,近几年,把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常抓不放”工作,在省内率先制定《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方案》,并在今年制定并出台《关于开展攀登行动支持民营企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措施》,针对民营企业在能级提升、贷款融资、市场拓展、引才育才等方面的痛点难点,针对性地提出了助企措施。

市场也给了济南“回应”——2022年,济南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9年的36%提高到41%,民营市场主体数量达到148.2万户,民营经济贡献了济南47.5%的税收、62.9%的有效发明专利、89.3%的城镇新增就业、98.9%的市场主体,这也解释了前文当中,为何济南能在“抢企大战”中排在全国前十位。

济南是山东发展的一个缩影,近些年济南同样是山东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之一。

这其实也点明了“抢人大战”的背后实际上是“抢企大战”,而城市发展思路是否清晰、产业定位是否明确,以及产业基础是否完善,都决定城市本身对于企业吸引力的高低。

潍柴集团总装车间(图源:新华社)

潍坊,因境内有潍柴、歌尔、豪迈等诸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集聚,有“一座盛产‘隐形冠军’的城市”的美誉,分析其背后的发展动因,重视营商环境、厚植产业发展沃土正是其中的关键。

早在2020年,潍坊市委、市政府就将每年11月1日设为潍坊市“企业家日”,在其后,潍坊不断加大优化力度,创新实施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召开一次企业家座谈会、选聘招募“营商环境体验官”……受此助力继2021年规上工业产值、营业收入“双过万亿”后,2022年潍坊紧接着实现了“双过1.1万亿”,市场主体数量突破150万户。

烟台,今年提出争取进入“万亿俱乐部城市”,措施同样有“抓企业发展”——制定出台了《烟台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烟台民营经济市场主体2025年要达到120万户,同时针对企业发展,顶格实施“倍增培育”计划。

诸如此类的措施、布局还有很多,加上近年来,山东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强”产业不断壮大,“十大创新”蹄疾步稳,以往的“短板”、弱项正被补短板强链条、培育“集群”动能“填充”代替,并在数字强省、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领域有了“走在前”的成果显现,山东对企业、人才的吸引力也逐步增强。

“我们将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稳定市场发展预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广大企业家心无旁骛深耕山东市场”,省委书记林武的话已表明当下的山东为企业发展时刻准备着,“我们愿与各位精英人才一道,携手拓展广阔市场新蓝海,塑造产业升级新优势,构建创新驱动新生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开辟绿色转型新空间,合力创造互利共赢美好未来”。

从“抢人大战”到“抢企大战”,变的是政策措施,不变的是山东待人对企的“好品”,也期待更多的企业选择山东,共享发展机遇。

(凤凰网山东 刘培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