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本地 >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围观热点,是人天生就喜欢凑热闹吗?

2023-03-22 08:01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大家确实喜欢围观热点,而且这种围观,对社会还无比重要。只是问题在于,什么是真正的热点?推到你面前的…...

大家确实喜欢围观热点,而且这种围观,对社会还无比重要。

只是问题在于,什么是真正的热点?推到你面前的是「真热点」还是「假热点」?

对比一下下,左边是头条热榜,右边某浪的热搜榜。虽然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内容特性,但是这个对比实在过于强烈~~

以前我以为,热榜就是当天或者最近的热点内容,所谓热榜嘛,肯定是大家都关注和讨论的东西,就像过去的报纸一样,虽然文风和观点会有不同,但大家每天头版报道的新闻主题大致上还是大差不差的。

门户网站时代也确实是这个样子,可是最近这段时间以来,我却发现,不同平台的热榜经常会是两个世界。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全社会的注意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用某爆料小达人的话说就是,爆料也要讲究时机,不能在关键时刻占用过多的社会公共资源。她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即使是普通大众每天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围观了这个就没时间和精力去围观别的了,总吃瓜也会撑着。

那么热问题来了,有限的注意力究竟应该用来围观什么样的热点呢?

在新闻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议程设置」,是新闻本身具有的一个功能。就是把全社会大部分公民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几个议题上,通过大家的全面讨论,以期望达成一种社会共识,或者推进解决问题,推进社会进步。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定义热点的话,那么热点的出现并不是为了迎合人们喜欢凑热闹的心理的,而是要在某种程度指引我们去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

有一部叫做《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剧,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我经常能感受到一个新闻从业者的初心和坚持。

比如在剧里有这样的一段情节,贾静雯饰演的角色是一位电视台里的资深主编,她不论在与下属开会还是在与台领导讨论的时候,最在意的始终都是节目串联单的顺序。哪个新闻要拿掉,哪个新闻在头条,哪个新闻在二条,她几乎是寸步不让。

弹幕里很多人都说她“轴”,但我却很容易理解她为什么固执于此。因为串联单对一档电视台频道而言,意味着其真正能带给受众什么样的信息,以及能够传递出怎样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的传递过程又是一种媒体与观众互相筛选的过程,认同这种价值的观众会留下,反之则会离开。可以说在传统媒体时代,串联单的顺序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它的受众理解世界的方式。

柏拉图曾经描述了这么一个场景,在一个山洞里居住着一辈子都被关押在那里的囚犯。他们被捆绑着大腿和脖子坐在那里,因此他们只能朝前看,而不能转身回头看后面,他们唯一能看到的是他们面对着的墙壁。

他们身后高处燃烧的火炬把他们照亮,在他们身后和火炬之间,还有一群人来回走动。由于囚犯面对洞穴墙壁,那些来回走动的人,在墙上投射的影子,会被囚犯看到。

当囚犯身后的人走动时,他们会以为影子在走。当囚犯身后的人说话时,洞壁上的回声,就如同那些影子自己在讲话一样。因此,囚犯也会以为那些影子会说话。他们把这些影子当作人,把所有发生的事情都理解为这些人的行为。墙上演绎的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是真实的。

这个故事生动地描述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机制,传播学上把这种机制叫做“洞穴理论”。

我们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生活在楚门的世界里,每天都在或多或少地看着各种罗生门

如今的时代早已不是广播与电视的天下,但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改变我们这种“靠获取的部分信息在头脑中构建真实”的方式。我们认识并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是被我们每天看到的信息所塑造的。

我们所以为的“真实”都是主观的,我们都是被绑在矮墙前面的囚徒,无一人幸免。某种媒介吸引了相对应特质的人,而这些人在与媒介进行互动的过程中被媒介所影响。你的平台使用习惯也在参与着塑造你个人主观世界的过程。

而只要带有公共社交性质的平台,往往都有热榜的存在。热榜每天更新的内容是体现一个平台价值观的很重要的部分,所以看各个平台的热榜每天都选了什么内容,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有的平台上的热榜经常是某个明星说了一句话,发了几张照片。经常令人不知所云,一脸茫然地点进去,同样一脸茫然地退出。那些热搜经常看得我怀疑人生:“王一博书包带开了”,“周震南 什么是网购”,“杜海涛把吴昕的名字放在沈梦辰前面”。

令许多人都感到不平的是,这些明星的热点话题经常会盖过我们本该关心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有的平台为了收割最大化的流量,把花边新闻娱乐八卦作为了其平台的热点“主力军”,甚至乎不惜动用上人工干预的方式,也要把这些流量花边新闻推上,这些热榜的背后,都充斥着大量资本的味道。

可能有人认为,我们既然身处于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那么一个榜单上出现了很多娱乐话题是不是一种“存在即合理”?甚至进一步说,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那种最简单原始的快乐刺激不就够了吗?

如果每天的热榜都被大量的娱乐八卦占领,特别是被人为干预后推到台面上的“热点”,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主观真实世界”就会变得和真实世界越来越发生割裂。

而这种割裂会让我们逐渐在思维上慢慢接受这种简单粗暴的消息,误以为整个世界都是在围着一群明星转,明星买了什么,穿了什么,这些热榜话题每天都在抢夺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在这些话题中消耗自己。

热榜上除了这些娱乐内容外,还应该有一些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内容。

比如近几天讨论度较高的滴滴司机事件的处理进程在今日头条的热榜上不断实时跟进,让其成为公众讨论的核心。将此类违背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世,不仅仅能够唤起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与此同时也能进一步进行公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减少此类行为的产生,甚至推动相关立法,进一步规范相关行业,加强对于不端行为的管理,从而实现优化社会风气的目的。

相反,如果媒体不能履行好信息把关人的责任,在此时的热榜上推送大量娱乐八卦,虽说是满足了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猎奇心理,但其对于社会进程的推动却作用十分有限。甚至长时间的推送容易让一些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这种快感中,从而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承担对公众、社会的责任,肩负起媒体的良知,对于当下的媒体来说非常重要。如果媒体缺少了其本该有的良心,那公众所接收到的信息将会变得越来越低俗化。

比如知乎的热榜,对于重大议题的关注并不缺失,有很多问题还是很贴近大家真实的生活。许多社会热点和值得广泛讨论的议题也都是由知乎发酵开来的,也时常有着那种人生三问之类的话题上榜,比如我们穷极一生究竟在追求着什么?

这些问题能够时常提醒我们,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在我们面前,还有很多更有价值的问题等着我们去思考,比如你为什么不去找钥匙?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钥匙了吗?

我们每个人都会习惯性地犯思维懒惰的毛病,这会带来许多简单片面的思考,导致最后干什么事都想让别人给自己一个标准答案,然后自己闷头奥利给就行了。

但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事情都不是线性的,也不存在一个万能的标准答案,我们只能用每天宝贵的时间去慢慢摸索和感知。但在感知这个世界的时候,也请记住那些娱乐工业塑造的偶像背后有着一块永远也填补不了的空洞。那就是真实,一种需要你自己去感受和认知的东西。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