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 正青春
2022-11-01 15:47来源:网络本地 0人已围观
摘要图①:汪 玉 清华大学供图 图②:宋 寅 东一飞供图 图③:蒋朝辉 受访者供图 图④:戴龙才 许袁升摄 图⑤...
图①:汪 玉
清华大学供图
图②:宋 寅
“东一飞”供图
图③:蒋朝辉
受访者供图
图④:戴龙才
许袁升摄
图⑤:邵 晶
赵向辉摄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关心青年的成长进步,为广大青年送去关怀、寄予期望。
本版推出“奋斗者 正青春”特别报道,聚焦青年群体和奋斗精神,讲述当代中国青年奋斗故事,引导广大青年更好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展现青春担当。
——编 者
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飞行管理部部长宋寅
海上救援,筑起生命防线
本报记者 刘志强
2010年,正式成为一名搜救飞行员;2014年,成为我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2021年,成为搜救教员机长……这就是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以下简称“东一飞”)飞行管理部部长宋寅的成长之路。入职10多年,带领机组人员穿梭于云海、救人于危难。截至今年8月底,她累计安全飞行3309小时,和机组共执行救助任务301起,成功救助224名身处险境的人员。
“本想成为一名船长,机缘巧合成了一名机长,好在使命都是守护群众生命安全。”1986年出生的宋寅,上大学时就读于上海海事大学航海技术专业。2007年,“东一飞”到学校招收女飞行员,她从50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10年,她考取我国商用驾驶员执照,正式成为一名搜救飞行员。
“一名合格的海上搜救飞行员,要先学会驾驶直升机,再进入到海上搜救学习中。”宋寅在一天天学习、一次次执行任务中快速成长。2014年底,她被正式聘任为搜救机长,成为我国第一代女搜救直升机机长。成为机长之后,宋寅多了决策、飞行、协调、沟通等任务,肩上也增添了更多责任与压力。
2016年12月的一个中午,宋寅接到救助指令,某渔船在海上作业时,机舱突发火灾,需要紧急出动救援……宋寅立即出动,与另一机组共同执行任务。到达现场一看:“船舶已失去动力,像树叶一样摆来摆去。为避免着火船舶的烟雾对飞机发动机造成影响,我们只能选择一个比常规情况更高的高度保持悬停……”宋寅说,在争分夺秒的救援行动中,她小心翼翼地寻找平衡点,两架直升机紧密配合,10名遇险渔民在半小时后安全登机、成功脱险。
近年来,我国海上救助打捞事业蓬勃发展,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已经拥有5支专业海上救助飞行队,拥有各类救助直升机20架。“现在,我们有6架救助直升机、近百名专业技术人员,机长、副驾驶共24名。”宋寅说,“青春因救助飞行而与众不同,能在新时代从事这样的工作,我感到很光荣!”
这些年,宋寅经常在综合管理、安全生产、人员培训等方面下功夫、想办法。带年轻飞行员飞行时,她一个手势一个手势地示范、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讲解。“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带动更多青年投身海上搜救事业!”宋寅说。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助理邵晶
潜心考古,培养家国情怀
本报记者 王 珏
石峁,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因为考古发现赢得了全国和世界的关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助理邵晶正是考古团队中的一员。2012年至今,他坚守黄土高原,揭开了石峁的神秘面纱……“石峁城下的秃尾河静静流淌,见证着石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邵晶说。
2002年,邵晶就读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硕士毕业后来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2年初接到前往石峁遗址发掘的通知。邵晶对石峁所处的陕北地区的工作环境比较了解,担心将真实情况和盘托出不利于开展工作。于是,邵晶对队员们说:“找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
车轮滚滚,邵晶带领队员们进入石峁村。考古队所在的驻地是一座简易的窑洞小院。邵晶说:“天黑了没电,晚上会被冻醒,月亮照进屋里来,才发现窗户上没有玻璃……”有队员问邵晶:“山和水呢?”邵晶指着背后的黄土梁子和屋前的干沟说:“你看这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
洒扫庭院、接水拉电、安门配窗……废弃了20年的窑洞小院迎来了考古队的入驻。邵晶介绍,石峁遗址系统发掘的第一次布方、清表、刮面都是从外城东门开始的。2012年10月,一座4000年前的巨大城门浮出黄土!“内外瓮城、南北墩台以及两翼的马面、角台等城防设施,虽历四千年风雨,仍岿然矗立。”邵晶说。
东门下的秘密也被揭开。老乡曾告诉考古队,“石头墙里有玉片”。考古队果然在石头墙里发现了片状玉器。考古队发现,石峁城址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以“皇城台”为中心,内外城结构清晰,气势恢宏。“筛了两年半土,出了万把个针”,当地老乡这样形容东护墙北段上部的考古发掘工作;而对于考古队来说,在数以万计的骨制品中发现和确定了石峁口簧。“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遗址年代最早的口簧,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邵晶说。
到石峁后,邵晶每年在外工作时间超过300天。在工地上,水、电和通信信号都很稀缺,只能把手机挂在窑洞门口的树杈上找信号。邵晶说:“别人下雨收衣服,考古队下雨收手机”。
“今年,有望确定最高等级墓葬和墓地所在区域。”邵晶介绍,石峁考古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我个人而言,石峁考古培养了我的家国情怀,实现了我的人生目标。”
如今,皇城台下开满花朵,花丛后灰瓦白墙的院子便是石峁考古队所在。“门阔庭广、窗明几净,与当初的窑洞驻地相比,已有天壤之别。”邵晶说。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汪玉
从0到1,取得原创成果
本报记者 赵婀娜
在清华园,树荫掩映下的几栋红色建筑分外醒目,这里就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所在地。来到四层,叩开房门,只见许多师生正在热烈讨论。坐在讨论人群中间的是系主任汪玉教授。汪玉是清华大学目前最年轻的系主任,业内称他为人工智能芯片的“探路者”。
1998年,当汪玉第一次踏入清华电子工程系大门时,国内集成电路研究尚属冷门。通过芯片的尺寸微缩,提高速度、降低能耗……在导师杨华中指导下,汪玉的研究瞄准了集成电路领域。
2007年,博士毕业的汪玉选择留校任教,导师给他提要求:“必须研究跟我不一样的问题!”经过反复思考摸索,汪玉锁定了定制应用域加速方向,“那时候从全球范围看,大家都没有找到突破口。”汪玉心里憋着一股劲,“清华人就要敢于创新,做到最好。”做“从0到1”的原始创新研究,让汪玉充满动力,也推动着他较早提出“深度学习算法—编译—芯片联合设计”的新思路。
多年来,汪玉的研究视角虽不断切换,但落脚点始终围绕“新变革”。他一直期待,在芯片领域我国可以走得比其他国家更早一点、更快一点。
做什么样的研究?汪玉心中的答案是四个字——“顶天立地”。所谓“顶天”,是让研究成果上“书架”,获得“范式”性科研成果;所谓“立地”,是让研究成果上“货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很长一段时间,汪玉团队的研究成果都没有应用到一线产业中进行检验。2016年,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汪玉将技术成果应用到产业中,并对成果持续优化,很快得到了各方认可。在汪玉看来,科研成果一定要能用、管用,科学研究既要“找准真问题”,也要“真解决问题”。目前,团队正在高能效电路与系统研究领域深耕,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智能驾驶和数据中心等领域。
活力、开放、生机勃勃……对于这位系里首位80后系主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师生们都很佩服。在大家看来,汪玉身上不仅有老一辈科学家严谨负责、踏实肯干的精神,也展现出新时代青年敢于拼搏创新的魄力。
一个人或许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在汪玉眼中,要想解决芯片领域“卡脖子”难题,人才至关重要,需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培养不同研究方向的人才,为芯片全产业链发展添砖加瓦。
(陈炳旭参与采写)
重庆市巴南区皮肤病防治院医生蒋朝辉
扎根基层,守护村民健康
本报记者 常碧罗
沿着弯弯的山路,汽车盘旋而上,停在半山腰的一处僻静小院。一位身穿白大褂的医生刚下车,就有人向她招手:“蒋妹妹来了!”这位“蒋妹妹”,就是重庆市巴南区皮肤病防治院医生蒋朝辉。2004年,她从重庆医科大学毕业,放弃到大医院工作的机会,接过父亲蒋威正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一名麻风病医生。
蒋朝辉小时候,就跟着父亲在山里走村串户。毕业前夕,蒋朝辉告诉父亲,她也想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蒋威正说:“作为父亲,我希望你能进入大医院工作,但作为麻风病医生,我也希望咱们这里有‘新鲜血液’注入。”
在患者眼里,蒋朝辉既是医生也是亲人。患者小李确诊麻风病的时候,刚结婚不久。恐惧、绝望冲淡了新婚带来的喜悦,她多方打听,找到了蒋朝辉……仔细了解病情之后,蒋朝辉为她确定了治疗方案,并一再叮嘱她用药方法。回到家后,小李不时接到蒋朝辉的电话,询问她的症状。如今,小李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生活幸福美满……“患者的信任,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蒋朝辉说,“我只是做了一些平凡的事,不能辜负这身白大褂。”
李爷爷常年住在医院,会竹编手艺,手指经常被竹片划伤。蒋朝辉见状,给李爷爷买来手套和护手霜。“医生看的是病,治的是心。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患者。”蒋朝辉说。
“她有一颗纯净的心灵。”巴南区皮肤病防治院院长李幸萃说。无论是门诊患者,还是住院患者,蒋朝辉总是告诉他们手机号,担心患者有事找不到她。如今,在蒋朝辉和同事们的悉心治疗下,大部分住院患者的病情均已得到控制;他们闲时在院子里种花、散步、聊天,生活过得很充实。
每年,蒋朝辉都要去偏远乡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既是调查,也是一场义诊。“麻风病潜伏期很长,要保持警惕。”通过乡村调查,蒋朝辉和同事们已能及时排查出早期的麻风病患者。调查期间,蒋朝辉每到一处,就向当地群众宣传防护知识,“越来越多的麻风病人积极主动就诊。通过早期筛查治疗,麻风病患者畸残情况明显减少。”蒋朝辉说。
去年,一批年轻医生来到医院工作,在蒋朝辉的带领下,新来的医生很快适应了工作,成为村民的健康守护者。
(陈湘壹参与采写)
广西水电工程局菲律宾公司副总经理戴龙才
建好项目,赢得同行信任
本报记者 车 斌
天刚蒙蒙亮,菲律宾奎松省和黎刹省的崇山峻岭之间,机器的轰鸣声就响个不停,一台双护盾硬岩隧道掘进机正在组装调试……出口到菲律宾的首台中国自主研制“茉莉号”硬岩隧道掘进机即将启用,标志着当地卡利瓦大坝工程进入关键阶段。
1500多个日日夜夜,作为工程的项目经理,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西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菲律宾公司副总经理戴龙才,全身心投入项目各环节,被同事称为“最熟悉卡利瓦大坝项目现场的人”。
卡利瓦大坝项目包括一座高73.3米的混凝土重力坝、一条长度21.9公里的引水隧洞和配套附属设施。这一项目被誉为菲律宾“新百年水源”工程。项目建成后,将为大马尼拉地区每日供应6亿升生活用水,从根本上解决当地水资源短缺问题。戴龙才介绍,项目投标阶段,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编标,以技术标评分第一名成功中标。
在卡利瓦大坝项目初期勘察设计阶段,没有通往项目现场的道路,也没有通信信号。勘察所需的地质钻机设备只能被拆成零件,通过肩挑马驮的方式,一件件运到项目现场再组装起来。为了获得准确详实的数据,戴龙才和其他勘察人员背着这些沉重的设备走遍了项目周边的大山。
勘察团队租住的是当地简陋的木头房。晚上蚊虫会通过房屋缝隙飞进来,团队里几乎每个人都感染过登革热。山区天气变化无常,几分钟前还是艳阳高照,不一会儿乌云飘过就会大雨倾盆,“天气好就延长作业时间,保障进度。”戴龙才说,勘察团队持续工作6个月,完成了项目地形地质勘察工作。
2021年5月,“茉莉号”硬岩隧道掘进机在湖南长沙下线,将掘进机所有部件运抵菲律宾的施工现场成为一大挑战。戴龙才带领项目团队多次往返马尼拉港口和项目现场,在实地预演中解决了桥梁限重、高空电缆限高等难题,最终顺利完成了掘进机运输及组装工作。
“小时候父亲一直为国家水电建设事业努力工作,我选择水利水电专业,也是受父亲的影响。”戴龙才说,“这些年来,中国基建走出国门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让我由衷地感到自豪。”从2014年常驻菲律宾算起,38岁的戴龙才已主持和参与了10余个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合同总额逾10亿美元。
相关文章
随便看看
-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直致力于... -
生理期怎么减肥最快最有效,怎么减肚子上
生理期怎么减肥最快最有效? 1. 生理期减肥的挑战 生理期是女性身体的一个自... -
裤子吸腿怎么解决,Iroducio
Ceraily! Here's a aricle srucured aroud he opic "How o Preve Pas from Ridig Up": --- Iroducio Dealig ... -
胳膊被晒红了怎么快速恢复,被晒红了怎么
胳膊被晒红了怎么快速恢复 1. 保持局部清洁 当胳膊被晒红后,首先要保持局部... -
云南芒市旅游攻略,芒市简介
当你准备探索云南的芒市时,不妨参考以下的旅游攻略,带你发现这个充满魅力... -
如何利用订单编号查询快递物流信息
如何利用订单编号查询快递物流信息 在现代快递服务中,了解包裹的物流信息... -
如何让阳性快速转阴,理解阳性与阴性
### 如何让阳性快速转阴 理解阳性与阴性 阳性和阴性指的是病毒检测中的结果,... -
非婚生子如何报销医保,如何报销医保
非婚生子如何报销医保 非婚生子指的是未婚生育的子女,他们的父母并未结婚...